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我国民间称之为“七月半”、也称之为“鬼节”。相对于中国“七月半”节日的淡化,日本的“盂兰盆会”自隋唐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后,便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除元旦外的第二大节日。本文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节日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如何更好的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敦煌目连变文与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探讨了目连变文与戏曲形成之关系,勾稽了目连故事的演变轨迹,研究了目连变文的宗教性、民俗性及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文化传统,不断与儒道相融会,尽力缓释儒学对佛学的抵制,为此佛家高僧译出《佛说盂兰盆经》,以昭显佛家孝亲与普度众生的道德理想同儒家忠孝至上观念的理论同一性。于是,以纪念目连救母为宗旨的盂兰盆会便逐渐遍及全国。从康熙帝始,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均在山庄环碧岛举行盛大佛事活动。随后,承德民间也于武烈河岸举办盂兰盆会。目连救母的动人故事,也成为说唱艺术、戏剧以及影视作品的题材。  相似文献   
4.
韩冰 《考试周刊》2014,(60):23-24
盂兰盆会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然而"盂兰盆会"在日本被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却趋于销声匿迹。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在全民参与这一点上日本的模式值得我国学习。  相似文献   
5.
陆永峰 《百科知识》2012,(16):56-57
正时节到了农历七月,传统上有两大节日为中国的老百姓所熟悉。一是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因为其源自于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尤其为年轻女性欢迎并参与;另外一个就是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而这一节日同样也源自于一个感人至深的传说,即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一传说流传千古,在历代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民国时期的东北地区,庙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尤以天齐庙会、娘娘(碧霞元君)庙会、药王庙会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较为特殊类型的庙会,如虫王庙会、八蜡庙会、皇会、盂兰盆会和海神庙会。  相似文献   
7.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自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释教节日盂兰盆会古印度本无,是中国汉传佛教徒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建成的"救拔父母"度七世父母的一种法会,在中国本土文化冲击下,深受儒、道、俗的影响,孟兰盆会由庄重肃穆的佛教行仪日益演变成中国的一大民间节日。由"斋僧"到"荐亡",由寺院到民间,在其民俗化进程中传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