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92篇
科学研究   56篇
各国文化   63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2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9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七略》目录体系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形式和内涵双重层面上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观是汉代哲学整体思维的产物,它模铸了后世“依刘向故事”的所有中国古代目录学,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目录学取向。并在和西方原子分析型目录体系的比较中,讨论了其优劣。  相似文献   
2.
会通和实学:郑樵目录学思想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正扬 《图书馆》2001,(6):74-75,77
会通和实学是郑樵全部学术思想的核心命题,由此可以演绎出郑樵目录学思想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占据着思想、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关理学的研究,近现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对理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学术成果大量涌现,理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毋庸讳言,近两年来,由于在研究方法、思路上未能有大的突破,相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其它学术思潮特别是先秦学术史研究的繁盛状况而言,理学研究略显沉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都力图另辟蹊径,打破沉寂。朱汉民新著《宋明理学通论——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就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该著从文化的视界人手,对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进行解构与诠释,使我们获得了对理学文化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黄爱平 《中国文化》2004,(21):48-57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的现实批判,求实的学问精神,大胆地阐发个人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整个学术思想界呈现出生动活跃、繁荣兴旺的景象,掀起了别开生面、波澜壮阔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邓小平理论在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研究过程的指导作用 ,认真总结了有关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思路和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讲话。这个讲话科学地总结了我国“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经验,精辟地阐述了文艺的发展方向和一系列根本问题,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重要文献,在中国文艺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论述了中国目录学学术批评大势、特点、起因、功效、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目录学与情报学对象区分的界限”及有关问题作了一次探讨,认为目录学不是情报学,但同情报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浅谈先秦“礼”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谈到“礼”时,常有一个莫名的局限,似乎“礼”是专属于懦家的议题,关于“礼”的典籍,也大都放入儒学的范畴内。然而,“札”真是儒家的专属论题吗?还是说,这只是千古以来的错误印象所造成的错觉?本文并无能力去解决这千古以来既定的思维逻辑,只想籍由对“礼”在先秦时期一些变革的探讨,试图探讨一个对于“礼”的新的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