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4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es in Agaricales and its higher ranks (Agaricomycetes/Agaricomycotina/Basidiomycota) along with the most recent treatments of taxonomic systems in these taxa. Establishing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using DNA sequences, from whic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st clades may be derived, requires a robust dataset. 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single-gene phylogenies may not truly represent organismal phylogenies, but the concordant phylogenetic genealogies from multiple-gene datasets can resolve this problem. The genes commonly used in mushroom phylogenetic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广义榆科 Ulmaceae s.l.及其近缘类群的trn K基因5′端内含子区序列。在尝试利用该内含子区进行榆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同时,探讨了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利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仅得到1棵最简约树。该简约树的树长为665步,其一致性指数(CI)和保持性指数(RI)分别为0.7714和0.7965。分析结果表明:广义榆科为多系群;狭义榆科Ulmaceae s.str.为荨麻目rticales其他类群的姊妹群;大麻科Cannabacea嵌在朴科Celtidacea中,即朴科为一并系群;系统位置有争议的2个属——白颜树属Gironniera和糙叶树属 Aphananthe与朴科类群聚为一支。本研究还表明trnK基因5′端内含子区序列分析在植物较低分类等级(如近缘属间,属下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线粒体DNA的CoI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鹀亚科19种鸟类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序列中含有保守位点810个,可变位点403个,简约信息位点269个.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铁爪鹀(Calcarius lapponicus)在鹀亚科中首先分化出来;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和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亲缘关系较近,认为蓝鸦是鹀属(Emberiza)类群的一个种,不支持将它单列为一个属;小鹀(Emberiza pallasi)与红颈苇鹀(Emberiza yessoensis)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形成姐妹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缕梅科系统发育的古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描述了现代金缕梅科中主要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孢粉学的资料探讨 了金缕梅科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规律。     文中还详细记述了金缕梅科中化石花粉的形态、出现的地质时代及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金缕梅科的地质演进历史。文章认为.早白垩世时期为金缕梅科的发生期,晚白垩世为金缕梅科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金缕梅科中的主要属——金缕梅属Hamamelis、蜡瓣花属Corylopsis,弗特吉属Fothergilla均已出现。被子植物第一次在植物界中占据优势。进入早第三纪时期金缕梅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花粉形态由三沟型演进出散孔型。最后,本文通过对金缕梅科孢粉形态学的研究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详细的论述了金缕梅科演化的古孢粉学证据。文章认为金缕梅目可能由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直接演进而来,而后再演进金缕梅科中其他各属种。文中还根据孢粉形态学的分析和孢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提出金缕梅科中的枫香属Liquidambar是和金缕梅科中的主要类群(三沟型)完全不同的两个类群,从而同意枫香属应当从金缕梅科中独立出来,另建立一个阿丁枫科Altingiaceae。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相复性速率法测定了黄芪根瘤菌新表观群的中心菌株CA8561和JL84与近缘已知根瘤菌属种模式菌株或参比菌株的DNA同源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中国北方地区的部分黄芪根瘤菌菌株形成了独立的新的DNA同源群,结合其它分类技术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这些菌株构成了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阐述桦木科 6属 36种植物叶表皮和花粉的形态及系统学价值 ;首次揭示中国特有属———虎榛子属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化石植物有重要发现 ,发现了美国怀俄明古新世一个化石新属———Cranea和Palaeocarpinus属的两个化石新种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桦木科榛亚科最早的化石纪录 ;利用形态学资料、rbcL基因序列、ITS序列分别对桦木科及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 ,并根据化石植物提供的证据 ,将三者结合分析 ,重建了桦木科的系统发育 ,建立了桦木科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胡枝子属植物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试图为胡枝子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将从Gen Bank检索获得的24条胡枝子属植物(19个种)的ITS序列做系统发育分析,Clustal 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4.0计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胡枝子的19种植物ITS序列全长为622 bp,变异位点占总序列的16.6%;K-2-P遗传距离为0.001-0.085;鉴定成功率为57.9%,19种胡枝子可以聚为3支,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吴东滨 《职业技术》2006,(24):107-107
蛋鸡的过渡期一般是指19-22周龄这一阶段。此阶段是鸡基本完成看了生殖系统发育,也是要从生长发育阶段向产蛋期产蛋生理上的过渡,是进入开产日龄前的重要生理时期。对于这一阶段如果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可以保证群鸡适当的开产日龄,延长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提高种用价值,相反  相似文献   
9.
睡莲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外类群,使用PAUP4.0b4A软件对睡莲科Nymphaeaceae植物7属11个代表种的ITS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了3个最简约树,步长为1125,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值分别为0.7618和0.7214。利用3个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结果表明:(1)莲属Nelumbo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自展支持率为100%,可从睡莲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莲科Nelumbonaceae和莲目Nelumbonales;(2)萍蓬草属Nuphar是一单系类群,位于分支Ⅱ的基部,并和睡莲科其他属(不包括莲属)植物聚在一起构成姐妹群,故萍蓬草属仍应置于睡莲科中;(3)水盾草属Cabomba和莼菜属Brasen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9%,说明这两属之间亲缘关系较近;(4)睡莲属和芡实属Euryale、王莲属Victor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4%,说明三者亲缘关系较近,仍应置于睡莲科中。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 L.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 Maxim.共14种29个居群的ITS与trnL-F DNA序列各27与25条;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4个属为一单系类群,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 Lindley、Vitaliana Sesler和9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点地梅属裂叶组sect. Samuelia Schlechtd.的3个种与点地梅组sect. Androsace的2个种在3套序列分析中位于不同的系统位置。各分支基部的种都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提出该地区为“点地梅群”植物起源地的假设。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向欧洲及其他北半球地区存在不同时期内多个进化支的多次扩散。粗略的时间估算表明该群植物可能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以来才开始发生的。垫状种类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欧洲独立起源,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化要早于在欧洲的分化,在前一地区可能与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发生的造山运动、形成高海拔的山地有关,而在后一地区则是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冰期气候反复波动有关。垫状植物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分布则可能较晚,与冰期结束后全新世晚期气候再次变冷有关。一些物种种内的遗传分化也可能部分反映了气候来回波动中它们在高原上的退缩和再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