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63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国著名疑难病专家、陕西名老中医、西安国医药研究所所长郭金铭教授.15年前率先攻克了中医治疗骨病疑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和治疗。他研究出的系列药物和治疗新法,通过了省级鉴定,获得全国医学界的公认.卫生部授予他”中医骨病疑难症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2.
正14岁少年小涛(化名),今年初被父母送到了曲靖市沾益县松林镇焕然成长训练中心戒除网瘾。因为偷吃了教官一块饼干,被处罚吊在单杠上,手还被军用背包带捆绑,结果导致8根手指缺血性坏死,险些致残,日前刚刚出院。家长已经报警,目前小涛正通过沾益县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伤情鉴定。——摘自"云南网"  相似文献   
3.
定位定性诊断是神经内科诊断的关键之一,是学习神经科入门的一块重要的敲门砖。脑梗塞致残率致死率高,是神经内科里常见疾病。在脑梗塞的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师通过真实的临床病例,以学生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显示学生熟练掌握神经科定位定性诊断,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ⅢE疗效.方法:对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并与胞二磷胆碱治疗组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来判定药物疗效.结果:脑蛋白水解物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ⅢE无明显差异,均能在7~10d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脑蛋白水解物与胞二磷胆碱治疗HIE,两药药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术收效良好。本文就股骨头血供特点、关节囊附着特点和几种股骨头修复术能带血管蒂转位的供瓣区解剖特点作一综述,为临床设计操作方便、损伤小、血供丰富的组织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全身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新生大鼠吸入8%O2和92%N2混合气体建立HIBD模型,33℃亚低温在HIBD后即刻开始干预6h,采用原体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细胞数.结果表明亚低温能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数目,从而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Opalski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提升临床对该疾病的诊治效率。方法 详细分析1例高原地区发生的Opalski综合征的临床、检验和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检索总结33例特点。结果 33例患者中发病年龄在26~86岁之间,男性22人,占比66%,女性11人,占比33%.临床表现中为偏瘫100%、感觉障碍78%、眩晕66%、恶心呕吐45%,被发现的体征中Horner征48%、babinski(+)39%、眼震21%.影像学表现中延髓及高颈段梗死81%,小脑、枕叶梗死占27%,PICA或椎动脉闭塞或狭窄54%,椎动脉夹层12%.结论 Opalski综合征常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中常见Horner征、眼震等,并非所有患者都存在babinski(+),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相关临床特点,早期识别并给予血管再通治疗。  相似文献   
8.
人为什么会衰老?有没有抵制老化、延年益寿的策略?从传统概念上讲,人有时间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等概念之分,这些年龄概念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梗死不仅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也是我国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病种之一。因此,提高脑梗死的诊治水平迫在眉睫,笔者就近年来脑梗死临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欢  陈锦萍 《考试周刊》2015,(25):2+197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