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627年,“西来孔子”艾儒略在福建与士大夫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在福州的三山谈论“天学”、“人性”等中西文化冲突的观念的这次对话,史称“三山论学”。三山论学后,双方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但由于文化传统以及文化身份迥异,也无法避免地产生文化误读,同时折射出福建丰富、活跃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16-17世纪,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始被导入中国。作为导入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介绍了耶稣会教育的学级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这些标志着当时欧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也能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上述介绍,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了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未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因此,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实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沟通中西、承启古今的关提点,也可谓清末第二波“西学东渐”潮流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艾儒略在闽二十五年,广交青衿儒士,以社交促传教,他与福建诗人及诗人团体的交游成为这段历史的缩影。艾儒略积极践行"自我儒化"的路线虽然赢得诗人的普遍好感,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负,从而为传教设置了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4.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最近,由浙江传媒学院罗群博士撰写的《传播学视角中的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认真拜读后,深感作者的用心、用功与创新思维。笔者认为此书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一部重要的创新之作,值得细读。  相似文献   
6.
随着明清之际大量传教士入华,西方大量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被带到了中国。其中,作为西方现代大学体系发端的耶稣会大学体系也被他们介绍到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艾儒略撰写的《西学凡》一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受到了中国儒者,乃至朝廷馆臣的重视,并在书院教育中得到借鉴。  相似文献   
7.
艾儒略在闽二十五年,广交青衿儒士,以社交促传教,他与福建诗人及诗人团体的交游成为这段历史的缩影.艾儒略积极践行“自我儒化”的路线虽然赢得诗人的普遍好感,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负,从而为传教设置了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8.
艾儒略的《职方外纪》是用中文写成的最早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著作之一,有关地球形状,五大洲(实为六大洲)及经纬度知识,明清之际已被我国接受并有所发挥,五大洲及海洋各论共介绍大陆国家42个,岛国(屿)21个,海洋名称27个及连接中西的两条海上航线。通过比较,当是我国海上航行只是前往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及非洲东岸,认识国家90余个,《职方外纪》深化了我国关于世界地理及地理制图的认识,推动了国人了解和学习欧洲  相似文献   
9.
艾儒略《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万国图志》后最早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作。历来关于《职方外纪》的研究基本围绕"书名、作者和‘增补’问题"、"地名、地理知识和航线"、"各大文明及‘世界奇迹’"和评价等问题展开。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价值还包括:全球一体:预示海洋时代的到来;文明气象:初现中西会通的端倪。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利玛窦传记《大西利西泰子传》及其作者张维枢,探讨了下列四个问题:通过张维枢《大西利西泰子传》与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的比较,分析张维枢撰写此传的动机及完成的时间;张维枢生平考述,主要介绍了任职经过与政绩,他在晚明政坛上的影响;张维枢与天主教传教士、教徒的交游,主要介绍了他交游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教徒;张维枢著述情况简介,包括他的文集与零星撰述以及他编辑、刊刻的文献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