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444篇
科学研究   237篇
体育   8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问题的提出。改革的历程告诉我们,无论是社会需求的动态发展,还是理论认知的维度转换,体育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体育游戏为体育课堂的气氛、架构、密度、负荷的预设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成功感的易获得性,体验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塑造公正公平的社会品德等,都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价值和意义。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素材,作为目标达成的内容或手段,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本次调查和实验旨在探讨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特征及外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19例、其治疗方法,为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工作提供参考。29.7%)、恶心(13例、20.3%)、呕吐(12例、18.75%)、便意(10例、对象与方法:15.6%),而烧心感、腹泻较少,分别为7例(10.9%)和  相似文献   
3.
葛园园先生于<质疑"可获得性论">1(以下简称葛文)中,就"可获得性论"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读来颇有触动.  相似文献   
4.
光明 《新闻三昧》2006,(4):27-27
春联称“副”不称“幅”2月3日《新民晚报》B6版《会走的春联》一文中,作者多次把“一副春联”说成“一幅春联”,这是不对的。“副”作为量词的第一义项通常用于成双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眼镜、一副象棋等;“幅”作量词时通常用于单张的书画作品等。春联是春节时贴的对联,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句子,因此春联或对联应该称作“副”而不是“幅”。是“福”不是“祸”1月26日《新民晚报》B6版《再读言志诗》中:“曹操的言志诗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养怡之祸,可得永年’等句子已成为千…  相似文献   
5.
梁灿兴  卢儒珍 《图书馆》2006,(3):6-8,25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政府财政对公众图书馆事业发展支持的变迁,来认识图书馆事业的建设高潮的特征。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意愿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原理(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灿兴 《图书馆》2004,(1):12-16
本文从用户需求对文献单元的性能要求、用户知识需要过程分析以及图书馆工作的具体目的等方面阐述了可获得性理论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7.
就同源科学的界定和可获得性论是否是抽象概念研究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梁灿兴 《图书馆》2004,(2):16-21
文章在分析图书馆用户的基础上 ,认为 ,由于用户需求的无限性 ,图书馆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 ,而只能满足目标公众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9.
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对低频词的使用这一词汇的特征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梳理为此现象提供解释的两种假说——内部词汇假说和外部词汇假说以及相关词频研究的实验范式,并提出了假说和实验范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成因与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翁优君 《教育探索》2005,(8):100-101
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学生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空间越来越大。由于引导不当.监管不力,网络在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许多新的心理困惑,其中之一是“网络成瘾综合征”(NAS)。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构建网络明工程,大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而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