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创建于1924年,与中山大学同龄,是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地质学系之一。八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地质学人才。朱家骅、谢家荣、冯景兰、斯行健、乐森璕、孙云铸、杨遵仪、陈国达、潘钟祥等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掌教鞭。地球科学系现任系主任郑卓教授,副主任周永章、张澄博,党总支书记邹和平,副书记荐志强。  相似文献   
2.
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0年代的石油普查导致了大庆等油田的发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几十年来,人们都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是部署全国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按照李四光"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的指示进行工作,从而发现大庆等油田的。在经过了大庆油田是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发现的短暂波折以后,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普查工作的说法似乎又占了上风。但历史的事实是,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李四光从来没有说过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之类的话。为了证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是石油普查的理论基础,人们甚至借助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当时的记录"。另一方面,真正为那时中国的石油普查指明了方向的是与李文几乎同时发表在同一刊物上的谢家荣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然而人们却从来不提这篇重要文章及其在石油普查工作部署中的指导作用。地质力学根本不是导致发现大庆等油田的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理论基础。谢家荣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才真正指导了那时中国石油普查工作的部署。  相似文献   
3.
谢家荣—勘查中国石油地质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家荣(1898-1966年)是我国早期卓有成就的地质学家之一,是勘查中国石油地持的先驱,早在1921年,他就和翁文灏一起调查了玉门油田,以后又先后过陕西,四川,台湾等地的石油地质,发表石油地质调查报告及论著30余种,在《江南探油论》(1948年)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石油的分布,决不限于西北一隅的论点;在《东北矿产概论》(1949年)等文章中,则认为在日本人没有找到石油的北满地区,有找到石油的希望,1949年以后,他在培养石油地质人才,组织和指导全国石油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全国抗战爆发初期,谢家荣奉命前往广西、湖南交界地区调查锡矿等矿产。1937年12月—1938年2月,谢家荣一行在广西、湖南边境地区陆续工作了几个月,考察了广西西湾煤矿与广西富川、贺县、钟山地区的锡矿,以及湖南江华锡矿,并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这次考察成为谢家荣从事矿产测勘与矿业经营工作的新起点,为其系统掌握与理解砂锡矿及其他矿产知识奠定了实践基础,引发学界对于西湾煤系时代的探讨,同时也为湖南江华锡矿的开发经营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成为以矿业支援抗战救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谢家荣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谨忆往事数则,以表对大师的怀念和敬慕之情。  相似文献   
6.
谢家荣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毕生为我国的地学发展和矿业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本文简要介绍谢先生对矿床学和矿产勘查工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谢家荣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筹建,出面邀请潘德顿教授来华工作。至少在1931年时,翁文灏没有兼土壤研究室主任一职,而是谢家荣在管理土壤研究室。谢家荣撰写了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土壤学论文,和其时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常隆庆一起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独立的土壤调查并撰写了报告,他们还最早在地质调查所的讲学会上讲土壤问题。对中国土壤研究事业的启动,谢家荣有不应被忽略的重要贡献,无疑应该被视为现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是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的重要成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庆油田是在地质学家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说法已为人们所熟悉。“文革”结束以后,地学界对大庆油田的发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即对于大庆油田发现主要功臣的“李、黄、谢”三家之争,以及指导大庆油田发现的主要理论是“地质力学”还是“陆相生油”之辨。本文对大庆油田发现之争进行考查,介绍各家的论点,分析争议的由来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