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临港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丽惠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1):33-36,136
以福建港口开发区的历史和现实为立足点,根据产业集聚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福建临港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福建应以临海工业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港口连接产业的效应,重点发展以建筑材料、电力、轻纺、船舶修造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临港工业群,形成以港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扬州是江苏滨江沿河地区,制造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同,近年来,扬州制造业的发展逐渐表现出重化工业化的特征,重化工业的发展一般又面临着资源、环境等各种约束,信息化带动、集聚化布局、多元化发展、绿色化推进、国际化提升是目前扬州突破这些约束的重要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化工业时期,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新重化工业现状进行基本分析,从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是否正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的讨论在2005年度达到高潮。许多学术论坛及各类媒体不断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随着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樊纲等一批经济学家参与其中,使这场争论和讨论为学术界、理论界和国家政府机构所瞩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艳梅  张雷 《资源科学》2008,30(6):890-895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消费两部分,一般来说,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分析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及原因,对于寻找节能途径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7年~2002年为样本期,运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促使间接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有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而起到抑制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唯有以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大幅下降为标志的节能技术进步。可见,由于我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居民消费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都成为能源消费上升的重要拉动因素,因此必须提倡适度合理的消费方式,促进生活节能;同时加快调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挥结构节能效应。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12月7日“论点摘编”专栏刊文说,针对有地方提出二度重化工业的问题,经济学界围绕“中国能否绕开重化工阶段”这一主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重化工阶段小国可以绕开,但中国是大国,无法绕开这个阶段。13亿人口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独立的供应体系和基础工业。厉以宁同时认为,不要走过去的重化工路子,而是要领先自主的技术创新、自主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是一个重化工业特征突出的省份,是一个资源能源消耗大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极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污染减排攻坚战中重要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化工业时期,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新重化工业现状进行基本分析,从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试析新重化工业道路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平 《教育与职业》2005,(36):104-105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工业第二次重型化时期。本文围绕“新重化工业道路”这一概念对其必然性、特点及影响等方面作了基本分析,并引发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应对新重化工业增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大连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城市。海洋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性格;东北和山东的移民多,决定了这里的文化基调;国际化的程度较高,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