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中国科技信息》2003,(22):39-40
有机茶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等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  相似文献   
3.
<正>上世纪20年代初,云南省凤庆县以北的鲁史古镇,已是一个商人云集的茶马闹市。据《鲁史镇志》记载,古镇有700多年历史,明朝开通的集商道与官道为一身的"顺下线"(顺宁至下关),必须经过鲁史,方圆百十里地方,唯有鲁史能吃能喝,过了这个镇,往北是黑慧江,往西是澜沧江,真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些南来北往的马帮就都选择鲁史作为歇息之地,马帮一歇下来,马要吃料,人要吃饭,于是就形成自然的集市。  相似文献   
4.
春日茶香     
随着气温的回升,祁门红茶进入全面开采期。安徽祁门是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在天之红生态有机茶园里,茶农们背着小茶篓,熟练地穿梭在茶树间,采摘嫩绿的茶叶鲜叶。据悉,今年茶叶开采时间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鲜叶产量及品质均提升。  相似文献   
5.
《云南科技管理》2015,(6):62-65
酸茶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茶叶制品,但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文章中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探讨了茶树鲜叶在泡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成分变化规律。在11 d的发酵过程中,p H值、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内含成分的含量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在发酵初期的3 d下降迅速,然后下降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在发酵第7 d的时候,有利于形成泡制型酸茶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6.
邓龙 《生物学教学》2001,26(5):15-16
学生按高中《生物》课本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往往难于提取到叶绿体中的色素。笔者于1996年做了一些实验和理论探索。找到了原因:新鲜叶片含有的水分与丙酮互溶,水分子吸引丙酮分子,排斥色素分子使丙酮不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而提取不到色素。解决办法是烘干叶片除去水分或加入能把水与丙酮分开的盐(氯化钠)。  相似文献   
7.
贤惠 《健身科学》2008,(10):43-43
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能保留鲜叶的85%以上,绿茶中的成分,对于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确实有效果,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太平猴魁是安徽十大名茶之一,炒制工艺非常复杂。今年“五一”,我有幸在黄山的外婆家学习了这门手艺。天还没有大亮,我就和外公外婆去茶山采茶了。快到中午时,我们把采回的几大袋鲜叶倒入了茶室中的竹笸箩里,把叶子里的水分晾干。等鲜叶不那么湿了,就可以开始炒制了。  相似文献   
9.
历代白茶都被视为茶中珍稀上品,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云:“茶之名优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宗赵佶《大观茶论》记载:“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