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子极化学键型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卤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准确分析光束的偏振特性在大气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特别是在光束发生散射后含有决定大气光学特性的偏振信息这一目的。采用Stokes-Mueller方法处理光束偏振态,以及Monte Carlo方法对偏振光的传输特性进行建模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35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极化模拟和DEA二次叠加,揭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分布,实现了异质行业下企业创新技术效率的可比评价。研究发现,通过极化模拟和二次叠加改进的DEA方法,对于异质行业下企业可比创新效率的测度是有效的。其次,3/4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比创新效率低于0.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平均可比综合创新技术效率最高的是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再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后,企业创新投入结构上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研发经费投入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释放;通过改善管理、激励、技术来提升创新效率比单纯改变规模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我国城市群创新极化问题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由表及里地梳理,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其内部16个城市2010—2019年间的授权专利量为研究变量,分别运用自然断裂法、创新极化贡献度模型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该区域的创新极化问题从现状及演变过程、各城市极化贡献度以及影响因素3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到区域创新节点的创新能力(产出)与其对整体创新极化贡献程度并非严格对等的结论。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总体创新产出明显提升但极化问题严重,有15座城市呈现出创新产出收敛、1座城市创新产出发散,创新极化贡献度的地理分布大致呈外围高、中间低的环状;5类影响创新产出的因子呈现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且峰值都出现在成都和重庆,其中政府支持、经济水平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而流动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在此基础上,对成渝城市群创新极化问题的解决尝试性地提出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全面合作框架、建设内部创新资源数据库与分享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公众和学界对教育惩戒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而研究表明,教育惩戒权的运行呈现出的“惧用”与“滥用”两极化趋势愈发凸显。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惩戒制度的缺陷,即教育惩戒边界模糊、主体范围不明、自由裁量空间宽泛以及救济途径不足。此外,家庭结构和舆论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加剧了两极化现状。因此,为实现教育惩戒权运行的理性回归,教育惩戒内在制度有待完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两极分化问题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极易出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两极分化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从考虑偏振模色散的光孤子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角度出发,用分步傅立叶方法对非线性耦合薛定谔方程进行求解。研究了偏振模色散效应对于光孤子传输系统的影响:首先在单个孤子脉冲的情况下,讨论了光孤子的自俘获效应对于偏振模色散的自适应能力,进而考虑更有意义的脉冲序列的情况,即因PMD引起的两个光孤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损失而带来的系统损耗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论证了"定理∮_sD·ds=∑q0的高斯面上任一点的D是由空间总的自由电荷分布决定的"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其次,本文还给出了应用定理∮_sD·ds=∑q0求出D的条件,并举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In the context where immigration divides the political space of Western societies, perceived social polarization as an explan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is surprisingly understudied in 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more people perceive polarization, the more they will engage in collective action in line with their attitudes. Moreover, this effect should be explained by two interrelated factors: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efficacy. Perceived polarization should shape how important immigration attitudes are for individuals’ self-definition and thereby believing oneself capable of making a change, which in turn triggers collective action. To test our predictions, we conducted three studies (Studies 1 and 2 were correlational and Study 3 experimental) among mobilized and non-mobilized samples in two countries (i.e., Belgium and Switzerland). Results partially support our predictions that perceived social polarization on immigration issues relates to engaging in collective action. Indirect effect analyses revealed the predominant role of identity dynamic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linked to perceiving polariza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to the strong mobilization that emerged since 2015 following the so-called migrant crisis.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collective action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skin is an expanding and growing field of research.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biological tissue, especially skin, changes the polarization state of the incident light. Using this property will enable the study of abnormalities and diseases that alter not only the light intensity but also its polarization stat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n experimental study for measuring changes of polarization state of the light scattered from a phantom similar to a sample model of scattering skin. Using the notation of Stokes vector for the polarized light and Mueller matrix for the sample with its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we have shown that some elements of the matrix we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changes of the polarization-alter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catterers within the phant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