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笔者依据1954~1998年泰山气象站有关暴雨观测记录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其结果是:45年内共出现日雨量≥50mm暴雨日共222个,平均每年4.9个,最多年为12个,年平均暴雨口量为79.2mm。1989年全年未出现暴雨,为历年罕见。暴雨日最早出现在4月7日,最晚出现在10月29日。其中日雨量≥100mm的大暴雨日有44个,平均每年1个,最多年为4个,出现在1994年;≥200mm特大暴雨日只有1次,出现在1958年6月30日,日量为201.8mm。本文还对山上、山下(泰安)季、年、月、日暴雨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统计,为深入研究泰山暴雨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严红梅  方夏  梁亮 《科技通报》2010,26(1):46-50
应用金华CINRAD/SB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地面雨量站的记录,对2007年6月13日20时至6月14日20时金华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连续观测以及它具有丰富的回波产品,所以在它探测汛期暴雨的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的生消演变过程,以及能更好的把握暴雨的落区,对我们做出更准确的预报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少勇  任燕  乔立  林纾 《资源科学》2011,33(5):958-965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山和天山有两个相对多雨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多于春季;大多数地方大雨降水日数有不显著增多趋势,显著区在天山地区,但西北东部略有减少趋势;全区大雨降水日数存在22年周期,除祁连山区1967年有突变现象,其余地方近47年未发生突变;以全区大雨降水总站次数序列分析,冬季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所增多,春季不明显,夏季略有增多,秋季略有减少趋势;西北地区总体上降水日数为单峰型,7月为峰值,集中出现在5月-9月;西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12.8~203.3mm,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在陕西西南部的佛坪、陇中的临洮、青海北部的德令哈和天山的巴仑台各有一个高值中心。年最大日降水量普遍有增加趋势,除天山以外,大多数地方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螺旋度在突发性暴雨分析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陕西省20世纪80年代11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螺旋度的配置,结果表明:高、低空螺旋度的高值中心及由高、低空高值轴所形成的围区都对暴雨落区有一定对应关系,对进一步研究暴雨的空间物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侯明 《资源科学》1993,15(5):51-57
海河流域暴雨以空间分布悬殊、时间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而著称。海河流域暴雨可分为4大区,指出各区治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暴雨时空特征及其与洪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5个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年来三峡库区暴雨日数、暴雨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三峡库区年均暴雨日数为3.4天,存在2.3年和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暴雨强度为72.9mm,具有9.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7月的暴雨日数最多且强度最强。在20世纪80年代暴雨日数与强度为正距平,在21世纪最初10年,暴雨日数显著减少,暴雨强度增加。三峡库区暴雨日数呈盆地和谷地少、山区多的空间分布,东南部是暴雨日数与持续性暴雨的多发带;暴雨强度东南部较高,西南部低。三峡库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