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的小说映射出他的哲学观,但其随笔和信函更直接和更真实地表征了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观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相应和,把世界的本原喻为永恒变化、燃烧着的火,不仅象征着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原则和发展变化规律,而且象征着人性的本能,其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较好地表征了该观点。  相似文献   
3.
“荆棘”是西方文学作品与宗教传说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荆棘”象征着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通常使人联想到肉体的痛苦,但它也会与精神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灵魂与肉体的交锋。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一直被文学界析介为诠释和确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本文将从小说中家庭各个成员的悲剧性命运剖析莫瑞尔夫妇婚姻的裂变和他们的儿子们的病状成长过程,审视英国工业文明进程的孽果,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非人的劳动条件、冷漠的生活状态扭曲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不幸在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们的悲剧也是英国工业文明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的英国是父权制统治的时代,即男性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利,而女性大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然而,依据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以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为文本,在深入研究男主人公瓦尔特·莫瑞尔的生活历程和解构其男性权威的过程中,西方世界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原则中所固有的一个单项统治另一单项的秩序、价值和逻辑的特征遭遇了彻底的挑战和颠覆。在缺失代替了存在而处于主导地位,本来的主次角色发生了转换之后,也就确立了父权制在压迫女性的同时,对男性自身也是一种束缚,甚至将他们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在主人公性格描写及情节设置上有诸多不同,本文将对此作一探讨并揭示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性。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种双环结构形式,即以格特鲁德和保罗为圆心,以"情人关系"或"情敌关系"为半径,组成了一个两圆相切的双环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形式,作品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何残害人性,异化了男女两性关系,体现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为后人在人物结构艺术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早期作品,在女主人公米莉亚姆身上体现出了渴望新生活、渴求知识并注重精神情趣的特点。她是保罗才智的崇拜者和支持者,是保罗母子之间的爱的牺牲品,是传统的性观念与追求性解放新思想之间冲突的受害者。同时在她身上反映出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力作。主人公保罗内心有着顽固的男性中心意识,这也导致了他与初恋情人米丽亚姆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析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戴·劳伦斯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争论焦点在于两性关系这一主题。小说《儿子与情人》从结构和风格体现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