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 changes in levels of funding available and 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profile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have placed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need for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more ‘flexible methods’ of delivery.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face-to-face,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 the widespread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llows individuals around the globe to participate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llenbourg emphasizes the need to differentiate the ‘no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group learning, with that of developing a common ground or ‘micro-culture’ through which to successfully interac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a micro-culture is echoed by Ashcraft and Treadwell, as the basis for successful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experiences of a university based, intercultural, mixed methods research project at Master's degree level, where student researcher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worked collaboratively to create a tent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order to map research trends at the 2010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groups, rather than benefiting from one approach over another, can actually be enhanced by the combining of methods, resulting in a deeper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ose participating. Furthermore,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negotiating and re-negotiating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s and meaning, face-to-face collaboration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deepe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subsequent online collaboration, as experienced by the intercultural collective research group, which is the case study of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微文化传播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并探讨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的困境,结果显示: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断层、传播力度受阻及发展不均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过度商业化的冲击,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题材,制作微电影、微视频进行推广;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资源,创新传播新形式;建构监测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传播质量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和圈群化、民主化和平民化、个性化和碎片化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内容、载体和管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新媒体搭建教育平台,促进教育模式转向,借鉴微文化传播模式创新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等途径,积极占领微文化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4.
王庆 《科教文汇》2014,(24):9-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呈现出了更多的新气象。“微博”的出现与发展将人们带入了“微文化”时代。“微文化”的开放性带给大学生的不仅是沟通上的方便、快捷,同时,还有各类思潮的文化冲击。这使得大学生对当前转型时期的各类社会问题产生了某些片面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结合“微文化”进行实质改革,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冲击进行正确的认识。文章基于“微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我的研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西方研究成果上,随后港台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下的自我进行研究,在人情、面子、孝道、耻、报恩与报复、自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的宏观文化层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微观文化中来,以致于出现对中国人自我的研究偏差或是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从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来进行中国人自我探索,从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同时进行研究,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难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微"世界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制造了诸多难点。在分析网络微文化的基础上从多元价值观存在、网络群氓化、民主的滥用三个方面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微文化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论述了网络微文化生态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党建微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党建微文化建设对纯洁党员思想,规范党员行为,提高党员党性意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党建微文化制度、丰富党建微文化内容、拓宽党建服务平台、创新党建宣传阵地,切实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以及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微文化是基于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产生的新型文化载体,它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分众性等传播特点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视野,本文浅析微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探索如何构建"微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平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