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育  朱耿睿 《资源科学》2015,37(3):605-618
气候类型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包含了综合性的气候信息,同时研究气候类型变化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这一地理学指标来探讨中国1961-2010年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型的划分基于国际通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计算了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南亚夏季风指数(SASMI)、夏季西风指数(SWI)、东亚冬季风指数(EAWMI)等指数,分析这些气候要素的强弱对各气候型面积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主要气候型为草原气候(Bs)、沙漠气候(Bw)、常湿温暖气候(Cf)、冬干温暖气候(Cw)、冬干冷温气候(Dw)和苔原气候(ET);2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地区,青藏高原西部,4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以及梅雨边缘区,年代际尺度的气候类型变化表现为整个中国出现变暖趋势,除南方地区外都出现变干趋势,年际尺度的各气候类型面积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而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变化趋势;3东亚夏季风(EASM)主要影响沙漠气候(Bw)、常湿温暖气候(Cf)、夏干温暖气候(Cs),南亚夏季风(SASM)主要影响沙漠气候(Bw)、常湿冷温气候(Df)、夏干温暖气候(Cs),夏季西风(SW)主要影响苔原气候(ET)、常湿冷温气候(Df),东亚冬季风(EAWM)主要影响冬干冷温气候(Dw)、草原气候(Bs)、热带疏林草原气候(Aw)、夏干温暖气候(Cs),而其中对中国大陆气候影响区域最广,影响程度最明显的是东亚冬季风。  相似文献   
2.
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显示两大环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基于降水稳定同位素实测与模型模拟发现青藏高原现代西风与印度季风的相互作用特征表现为3种模态,即印度季风模态、西风模态和过渡模态。基于湖泊沉积记录的分析,发现3种模态主控范围在历史时期不断发生变化。3种模态对现代青藏高原环境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使得该区的冰川、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印度季风模态的冰川强烈退缩,湖泊趋于萎缩;西风模态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出现前进,湖泊趋于扩张;过渡模态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湖泊变化不明显。西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提前,印度季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推后,而过渡模态的植被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基于CRU_TS4.0数据、东亚夏季风指数和南亚夏季风指数,使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青藏高原1970-2014年间夏季(6-8月)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夏季风(EASM)和南亚夏季风(SASM)响应的格局。结果表明:SASM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显著性相关的范围要明显大于EASM,SASM正相关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负相关区域位于正相关区域外围、高大山体后部的高原西缘、中部和北部地区。EASM与高原夏季降水正相关区域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负相关区域面积较大,主要位于高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东亚夏季风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气候研究的重要方向,对较长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的变化进行进一步分析能够提供重要线索。采用前人重建的过去2000年和尚洞高分辨率石笋氧同位素(δ^18 O)记录,通过奇异谱方法分解之后进行重建,发现前4个组分重建的序列反映了百年以上尺度东亚夏季风的演化,而组分5~16重建的序列则与年代际尺度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变化良好相关,反映了这一时间尺度上ENSO对东亚夏季风的调制作用。组分5~16重建的过去2000年序列中显著的77年和44年周期可能是ENSO传递的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73~1986年在南海生成的季风低压的时空分布、路径及其降水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天气学研究。选择1986年6月下旬和1985年8月中旬两个季风低压过程,对其物理量作了计算,讨论了季风低压登陆后各物理量对降水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近年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第三纪红土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若干方面的贡献。成果表明,中国北方风尘堆积在古全球环境演化研究的许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7.
1962年至2006年中国西北区与季风区春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斌  王劲松  张洪芬 《资源科学》2010,32(6):1082-1087
本文利用1962年-2006年我国西北地区138个站点和东部季风区377个站点春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分解、一阶线性函数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春季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大气环流和海洋热力作用等方面对两个区域春季气温变化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45年来,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春季平均气温以升高趋势为主,西北干旱区春季气温变化年际间振幅大于东部季风区;总体的升温趋势以东部季风区较强为主;同时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周期差异,使西北区升温在时间尺度上较季风区略偏迟,两个区域都存在升温的敏感区,从而影响着两个区域春季气温的整体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regarding land–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climatic impacts. Thermal forcing over the TP interacts strongly with that over the Iranian Plateau, forming a coupled heating system that elevates the tropopause, generates a monsoonal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South Asia and creates conditions of large-scale ascent favorable for Asian summer monsoon development. TP heating leads to intensification and westward extension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tlantic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and exerts strong impacts on upstream climate variations from North Atlantic to West Asia. It also affects oceanic circulation and buoyancy fields via atmospheric stationary wave trains and air–sea interaction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formation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The TP thermal state and atmospheric–oceanic conditions are highly interactive and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bility is controlled synergistically by internal TP variability and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9.
普查1931~1990年4~5月逐日850hPa风场,发现马来半岛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日期在5月20日前后,自它爆发后海南逐渐进入讯期首次高峰,文中重点对比了暴雨日异常少和多的1983年和1936年5月的月平均850hPa流场和逐日资料,结果表明,这两年夏季风爆发时间出现了异常,而且夏季风的强度、低纬环流、暴雨天气系统都有明显差异,受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影响是夏季风爆发后海南岛5月暴雨偏多甚至异常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季风与中国气候资源、气候灾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