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为在专利法框架下对药品专利增量创新之现象予以评价。分析药品专利增量创新的定义、特征、产生动因与已有实证研究,论述有关药品专利增量创新的争论及其在TRIPS协议与国内专利法中的合法性评价。研究认为,考虑到制药产业涉及收回药物研发成本与平衡患者近药权等公共健康问题,应正确看待药品专利增量创新,在承认其价值的同时,从有利于我国原研药企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宽严适中的药品可专利性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科研项目管理是开展项目立项、评审、考核、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手段,开展专利分析运用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办法研究,将对提升和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科研项目的实施特点,将科研项目管理分为发布指南、申请、立项评审等7个阶段,采用阶段分析及关联分析的方法探究专利分析在科研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应用,从而提出优化科研项目管理要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科研项目管理的专利分析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商业方法专利是近几年始为知识产权界知晓的一种新型专利,其兴起引起了各国极大的振动和关注。本将从网络商业方法的概念及其可专利性的法理分析入手,在介绍和分析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对网络商业方法专利问题的立法和判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专利保护现状,对网络商业方法专利保护问题进行评价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立法及制定相关策略提出一孔之见,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基因技术一直游走在专利制度的边缘,当前基因专利已经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2013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在Myriad案中否定了分离基因的可专利性,某种程度上确立了摇摆多年的基因专利立场。而欧盟的基因专利问题在负重中前行,承认分离基因及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授权。以欧美为代表的两种明显对立的基因专利立场背后,有深层的司法历史、政策考量等因素。为了达到促进技术、利益平衡和社会发展的目的,采用更高标准是基因专利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5.
为争取专利整体战略中的主动地位,当前美、欧、日等国已开始其软件专利的圈地运动,而我国仍未将软件专利的立法提上议程,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于软件的可专利性尚存质疑。通过对软件算法认识的拨乱反正、软件开发模式的变迁导致软件专利保护的必要性论证、软件专利制度下的损益考量,将在一定程度上释解人们的这一质疑。  相似文献   
6.
赵旭梅 《科研管理》2014,35(9):44-49
实用性标准主要限制累积创新过程中阶段性成果的专利可获性。建立两阶段创新博弈模型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放宽实用性标准,企业更倾向于以专利形式、而非商业秘密形式持有先期创新成果。宽标准下,后续创新企业让渡的专利使用费将增加先期创新企业的预期利润,这虽然有助于增加先期创新投资,却不利于后续投资,由此专利转让费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企业参与创新活动。在这一前提下,专利授权带来的创新分工和竞争性市场结构,将提高企业预期利润总和与消费者剩余,即放宽实用性标准,获得的社会福利更高。当先期创新成果难度偏高或溢出效应较大时,采取宽标准尤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先导化合物是现代新药研发的出发点,发现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虚拟化合物是一种基于受体结构的三维信息,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设计出的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先导化合物。是否保护专利化合物的虚拟形式使用和由此产生的虚拟化合物是决定这一全新药物设计方法广泛普及和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作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也即是使隐性知识编码化、文档化,是企业进行专利权申报、获得专利权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技术专利化为研究视角,通过构建隐性知识外化过程中的博弈模型,得出企业对高、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的激励力度以及知识主体完成某项创新成果的概率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专利化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对高位势隐性知识主体的激励力度、提高对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激励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施产权化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晓秋 《科研管理》2011,32(3):130-136
摘要: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研究美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标准的历史变迁及其典型案例,探讨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法院再次否定“商业方法除外原则”,肯定商业方法可专利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商业方法专利制度存有不足。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商业方法专利制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