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372篇
科学研究   164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警体运动损伤预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体育运动包含大量的技战术训练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特点与其他运动损伤差异较大。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成效。从警察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分析出发,探索性讨论在警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一般性规律,提出运动损伤的具体预防机制,供广大警体教官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与地方政府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导致房地产价格出现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储备制度过多地进行行政干预、操纵地价,直接参与市场的利益分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法治秩序下,缩小政府的行政边界、开征物业税、切断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内部非市场化联系。  相似文献   
4.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目前法学理论界对于比特币的法律属性主要有物权说、债权说、知识产权说以及新型权利说等多种观点。分析比特币存在的个人风险、国家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探究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比特币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司法规制体系以及强化执法监管力度等措施,全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特币风险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发展机遇。河南是人口大省,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对现有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进行大胆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并做好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信息开放获取给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带来的困扰,分析了现阶段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制订积极有效的开放获取支持机制,保证和促进开放获取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应该肩负起加强孩子思想道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教育任务的主体责任。可是,对于一些留守、流动、孤残等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很大困难。为了保障特殊困境家庭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等一些地方通过地方立法,界定了政府、学校和社会为特殊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法律责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保障范围不足的问题。为此,地方立法应该建立一种家庭尽责、政府推进、学校指导和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关爱机制,让更多的特殊困境未成年人能够享有科学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 ,如何处理好“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 ,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此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明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原则 ,确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内容及其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经济学者们比较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方式及其绩效所提出的新理论进行简要批评性回顾基础上,利用制度配置理论分析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内在差异,论证两种改革方式在制度配置的逻辑和步骤的不同是导致改革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魏江  魏勇 《中国软科学》2004,(1):121-125,136
本文在产业集群内部学习流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学习机制的三层次分析框架,并分别对这三层次流程的学习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实证调查,对我国产业集群内部的学习机制从人员流动、技术知识溢出、管理信息溢出、设备转移四个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我国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