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声音     
《留学生》2014,(13):10-11
英国有句谚语:“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我希望明天的天气比今天更好。中国人也常说,“时不我待,要奋力而为”,中英应该共同抓住机遇,努力进取,推动共同增长、包容发展的中英关系不断走上新台阶,为两国人民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的福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面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6月18日)。  相似文献   
2.
赵莹 《国际新闻界》2013,(7):151-159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京报》(即明、清《邸报》)"数十年来一直受到英国人的注意"。19世纪,《京报》不仅被西方来华人士所重视,其影响范围还扩展至欧美本土。在华英文报纸对《京报》翻译和利用活动,特别是《字林西报》开设的"《京报》摘要"专栏影响了19世纪中英关系的构建,1873年五国公使团觐见同治帝即为其中的典型事例:此事被当时的英文报刊称作"觐见问题"(Audience Question)。事件交涉的核心——"跪拜之礼"问题的解决未能打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在华英侨在觐见之初所持的乐观心态反而最终归于失望和不满,其态度的转变与之对《京报》的先期定位及对相关译稿的后期解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应英国文化大臣亨特的邀请,刘延东国务委员于2012年4月12日至16日访问英国,在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之际启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访英期间,刘延东同英方政治、学术、商业、文化等各界人士深入交流,与英国文化、奥运、媒体和体育大臣杰里米亨特共同主持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这是中英人文交流史上  相似文献   
4.
陈广猛 《兰台世界》2016,(15):128-131
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而伴随着中英关系的起伏,英国驻重庆使领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作出西迁重庆的决议,随即英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离开南京转赴武汉,最终又迁往重庆。虽然在1938-1943年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轰炸过程中,英国驻重庆使领馆损失惨重,并经历搬迁。但无论是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薛穆等为代表的中英官方交往,还是以李约瑟、英国议会访华团等为代表的中英民间交往,围绕着英国驻重庆使领馆这个舞台,都为维系战时中英关系作出了贡献。而英国大使馆抗战时期迁移重庆的这段经历,也成为重庆与英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地缘战略关系和军事依存关系,英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制度、政策和战略的消极作用,英国、国民党和中共三方在合作抗日、保卫香港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1941年12月以英军的败降而告终的香港保卫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英国政府并没有打算在奥运期间阻止曾参加过骚乱的人们使用社交网站。人们恰恰应该记住的是社交网站在骚乱中起到的正面作用从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年钻石庆典到狄更斯诞辰200周年,2012年对于英国来说注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而这一年对于中英关系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也正值中英建交40周年。  相似文献   
7.
王春晓 《寻根》2022,(1):23-31
英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访华的事迹,正史及清宫上谕档等文献中多有记载.英使访华期间,作为宾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团曾在热河行宫观看了傀儡戏,后又受邀与乾隆帝一起观看了专为其来华改编搬演的戏曲《四海升平》及傀儡戏.使团返英之后,英国使者的形象还曾出现在乾隆安殿本《万国来朝》和无朝年承应戏本《虹桥现大...  相似文献   
8.
9.
从阿思本舰队开始,中英关系的确进入了一个持续30年的蜜月期,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英国难以继续在中日之问享齐人之福,再三权衡后,选择了支持日本,中国遂一头扎进俄国北极熊的怀抱,引发了世界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降低自华进口茶叶税、减少清廷对英贸易限制、改善英商在华处境、开拓新的殖民市场和争取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对华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英方此次遣使访华的根本动因。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只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附加结果,不能作为使团此次出访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