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篇以南音音乐为主体,通过南音与南戏各剧种及其剧目的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纵与横的深入比较,以更好认知南音音乐在南戏各剧种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认识到提升文化意识、妥善保存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使其更好地保护和继承。  相似文献   
2.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的南戏发生、发展以及传播、接受规律和中国古代诗歌、小说等门类的文学艺术并无二致,它们既源自民间,又都以市井乡民为主要受众群体。虽然受到北杂剧的严厉冲击,但元代南戏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没有一蹶不振,而且还在少有知名文人参与的情况下,度过了短暂的衰落期并彻底涤荡了北杂剧在南方的强势影响。客观地说,宋元时期的南戏接受还不属于完全意义的戏曲接受,后世常见的刊刻、评点等案头接受形式在元代或未出现,或仅具雏形而已。  相似文献   
4.
元曲中大量的口语词至今在北方官话区仍然十分活跃。本文选择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词加以阐释,从而彰显元曲对方言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浦晗 《文化遗产》2017,(4):26-32
二十世纪上半叶,南戏研究迅速兴起,众多戏曲学人相继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结束了南戏研究长时期的断层与空白,将南戏引入了近代学科的范畴。在南戏研究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民俗学科的知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学在建立与衍化历程中对民间文艺学科价值的探索,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了南戏文献的发现与辑佚,铺设了近代学人进入南戏研究的路径,生成了早期南戏的学科生态。民俗学视野中生发出的民间文艺研究语境,成为了近代南戏学理价值发现与学术研究的重要视角,学人以此为切入点,整理并汇聚了南戏学科的基础文献,架构与设立了学科的理论框架,初步构建了近代南戏学科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具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对于每个莆田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园地处农村,更是饱受“莆仙戏”的浸润与滋养。“莆仙戏”已然成为我们村落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娱乐,成为莆仙地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作为四大南戏之首的《拜月亭》是一部爱情剧,奏于乱世。本文试从取材角度、爱情程式及构剧方式等方面将其与元杂剧中存在的大量才子佳人戏进行分析与比较,以见其描写青年爱情方面之特色。  相似文献   
8.
明代元剧批评比元代获得更大进步,实为元剧研究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既表露着观念分立的崭新征象,又呈现出理论延展的珍贵态势。全面观照、深入解析明代元剧批评的观念分立与理论延展,对准确认识和恰当评价元代戏剧的艺术本质和历史地位都具有难以替代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叙述角度入手分析了明清章回小说部中的<说呼全传>存在的明显说唱形式,这种说唱形式不同于四大古典小说中的诗词插入,而是一种明显的戏曲表演形式的残存.并从小说形式和文字上的信息论证此小说的材料来源当是流传于南方的鼓词或南戏,最后指出此小说的戏曲形式的存在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协状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南戏作品。它所使用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宋元时期的语言特征,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之一。本文就相将、惭愧、撺掇三个词语进行了描写分析,探索其语义分布情况,追寻其意义演变轨迹,尽可能地将共时、历时研究相结合,突出《张》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