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可以而且应该“大题小作”。“大题小作”有利于培养孩子们高瞻远瞩的气质,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选题应考虑人文因素。评价应侧重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07,(10):25-25
高考原题再现四川省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21.作文(60分)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杨元林(本作文推优老师之一):高考阅卷场上,对作文的评价常常有见仁见智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分歧。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优秀作文时,却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肯定。从我在阅卷场上评阅过的作文来看,大多数存在以下问题:虽然有比较明确也正确的论点,但是通篇大道理,空洞说教,堆砌事例,缺乏理性的深度和感情的温度。在大量的空洞谈论大道理的文章堆里,这篇文章让我一看就觉得新鲜、具体、感人。因而,它被我们推荐为优秀作文也就理所当然了。  相似文献   
3.
大题小作的“大题”,指的是所给材料或所拟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题意比较虚,可写的人、事、物、理太宽泛。一方面,这类题目或材料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写来也容易泛泛而谈,难以集中突破。所谓“小作”,就是把涉及内容宽泛的材料或题目具体为小事情、小理趣、小角度,为大题、虚题、宽题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微观着手,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逐步走向深入.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获得受众的格外青睐。要写好那种短小凝练、新颖别致、形式活泼、以小见大、“大题小做”的短新闻作品.既体现了稿件采写者的一种作风,也体现了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外宣传中,图文并茂的电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介绍我国国情,在国际上树立和维护我国的正面形象,争取外部世界的了解、支持和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文化吸引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成功的对外电视宣传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凝莘 《新闻记者》2007,(5):65-65
继1998年、2002年出版《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2》之后,张登贵评论作品集《大题小作3》、《大题小作4》又于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面对作文命题,审题上需要有一些应变能力。先说小大相形,即小与大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对应于命题就是既可大题小作,也可小题大作,或者说化大为小与小中见大。比如漫画材料“摔了一跤”,若只讨论为什么摔跤或摔跤了怎么办,如此就事论事地分析,很可能只见其小。若要小中见大,可将摔跤放大为成长中的挫折或磨难,从而认可有所磨炼是必要的。至于引出家庭与学校及社会的关注,都说“出事了吧”,行文中还可以针砭此种过度的呵护与关爱。  相似文献   
8.
倪沫 《东南传播》2011,(2):112-113
民生新闻要突破选题狭窄、内容琐碎、部分节目操作流于庸俗的瓶颈,宜用好"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的辩证法,即运作宏大选题时宜寻找或策划最佳切入口,用生动的故事见微知著反映大主题;报道"小题"时,宜加强媒体的理性介入和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小选题背后的意涵,使得报道体现一定的深度,发挥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从而让观众在"消费"这些"新奇特、假丑恶"式的市井琐闻时,能带着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看待和接受。大题之"大",大在选题的视野和层次的宏观;大作之"大",大在选题操作中对意义和内涵的提炼、提升;小题之"小",小在选题的贴近和家常;小作之"小",小在选题操作中的最佳切入口。"大"胜在宏观和深刻,"小"胜在亲切和感性。在民生新闻中,"大"与"小"相辅相成,新闻若能在"大"与"小"之间找到平衡点,或由小而大,或由大化小,就能达到殊途同归、生动与深度并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命题作文中 ,题目的范围有大小之分 ,事件的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 ,小题应该“大作” ,大题应该“小作”。这里所说的“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 ,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比较少的作文 ,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 ,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 ,动脑筋 ,细思考 ,深挖掘 ;“大作” ,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 ,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 ,道人所想道之理。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是小题大作的典范。作者由人力车夫毅然扶起一位老女…  相似文献   
10.
錢理群 《中国文化》2006,2(2):142-157
本講所要討論的,是“作為雜文家的魯迅”。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們衹能大題小作: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談。於是,就想起了魯迅的一個感慨:“前進的青年,似乎誰都沒有注意到現在對於言論的迫壓,也是很令人覺得詫異的”。在他看來,評論者如果不了解作者言說環境,就不能批評他的寫作,“即使批評了,也很難中肯”,由此而發出了他的忠告:“我以為要論作家的作品,必須兼想到周圍的情形”。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