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陕西,乃至西北向为秦腔的天下,虽然因民国时期的水患、饥荒,大批河南灾民西逃并在西安定居,豫剧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是终究还是淹没在城镇、乡里的高吼的秦之声中了。1949年以后,为了促进不同剧种的交流、发展,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各个剧种的剧团来到西安巡回演出。作为国粹的京剧即为其一。他们的演出多在市里的剧院,也有些在地市巡回演出,或十几天,或月余。如梅剧团除了在市里,也到厂矿、农村、部队巡演,长达一个多  相似文献   
2.
佚名 《教师博览》2014,(11):62-62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唱即歌唱,念即念白,做是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指武术或翻跌的技艺。唱是主要的艺术手段之一,是根据剧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安排的,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文学形象,使观众的听觉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唱是决定戏曲演员艺术创作得失的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唱法,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3.
清宫在清末盛演三国戏,除了其政治军事价值、“关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皇族对戏曲的喜爱及三国戏自身的丰厚积累等外部原因,更在于昆、京剧种特色的差异以及花雅之争中花胜于雅的结果。综合戏曲史、接受史和清宫演剧史来看,清末盛行三国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戏曲发展演变史息息相关,与京剧剧种特色和演员个人才华有关,是民间观剧时尚、欣赏口味的变化在宫庭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些学者把徽班的“徽”字理解为徽州,从而造成徽班起自徽州的误解。实际上,徽班在概念上实指安庆班,它的基本曲调“二簧”形成于安庆,它的主力是安庆艺人。这三个方面清楚表明,徽班起源于安庆,徽班实质就是安庆班。  相似文献   
5.
京剧艺术     
刘鹏 《北京档案》2009,(1):51-52
听京剧是老北京人的一大爱好。京剧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且得以兴旺发展,是因为继承了宋、元、明等朝代戏曲的传统和积累的大批剧本。清朝乾隆年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昆曲、梆子等长时间交互影响,形成一种新剧种——京剧。  相似文献   
6.
清宫在清末盛演三国戏,除了其政治军事价值、“关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皇族对戏曲的喜爱及三国戏自身的丰厚积累等外部原因,更在于昆、京剧种特色的差异以及花雅之争中花胜于雅的结果。综合戏曲史、接受史和清宫演剧史来看,清末盛行三国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戏曲发展演变史息息相关,与京剧剧种特色和演员个人才华有关,是民间观剧时尚、欣赏口味的变化在宫庭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徽班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而成的。乾隆55年(1790),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四大徽班拥有一批“色艺最优”的演员,他们发展徽戏艺术的特点,博采众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剧目改革、曲调声腔、演唱艺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京城观众的倾心,为京剧的出世和京剧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徽班就没有京剧。  相似文献   
8.
以“徽州古道”和“徽剧”为素材,将“徽文化”代表性元素融入音乐作品创作,从作品创作来源、创作过程、艺术特色、创作特征、思想衍生、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析。基于徽州文化创新转化模式探索实例,提出要汲取“徽文化”精华、将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辰 《寻根》2014,(4):114-120
<正>清末安徽省府州县在北京有会馆30余处,以安徽省馆最大,也称安徽会馆。它位于北京宣武区后孙胡同北侧,始建于同光年间,占地约10000平方米。历经150余  相似文献   
10.
徽班晋京百年,集南音之婉转,曲折与北曲之苍凉,悲壮于一体,演化成了今天的京剧模样,成为了中国国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