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晓玉 《语文知识》2012,(3):120-123
小相狮舞是中原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技艺之美,形神之美,气韵之美。本文从小相狮舞的发展概况、审美价值、未来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力图为中原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明的传承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采访等方法,对"舞狮"运动形成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舞狮"由远古的戏耍演变为狮舞,后经历代不断提炼加工发展成为现代的舞狮运动,并对现代的舞狮运动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舞狮运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狮舞探源     
新昌是浙东地区的小县,面积仅1213平方千米.人口只不过43万余人。而民间艺术“狮子舞”班社却有123班,以每班40人计,有成员4920余人,差不多每88人中就有1人参加舞狮活动,这似乎是一个反差;又因“舞狮”班社尚武,成员中80%均会武功,据历代“县志”不完全记录,自唐代武周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3年)开设武科以来至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的1200余年中,新昌曾有武状元18名.  相似文献   
4.
"狮舞"是中华大地上炎黄子孙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而用席子作为道具的"席狮舞"是客家地区独有的一种"狮舞"形式。分析同属于客家文化传统的江西赣南信丰古陂镇的"席狮舞"和广东梅州梅江区的"席狮舞"两者的舞蹈形态共性与个性中得到舞蹈形态的产生与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舞蹈生态环境和舞蹈心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狮舞之美随人的本质力量的重组和再造,永恒不息地呈现新的内涵,它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由古代以依生为主导的和、真、善、尊之美逐渐过渡到近、现代以审美为主导的形式、神态、技巧、意境美,最终向美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飞行9个小时,跨越5个时区,中国龙狮舞团来到“黄金水道”横穿全市、跨越欧亚两洲的国际大都会伊斯坦布尔,开始其“狮跃龙腾”的土耳其巡演之旅。  相似文献   
7.
以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上海手狮舞为例对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的上海手狮舞发展中存在着传承人队伍不稳定;手狮技艺面临失传;手狮舞本土边缘化;改编过度等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发展本土传人,保障传承队伍的稳定性;重视手狮编扎技艺的传承;发挥手狮舞的健身功能;适度创新,确保手狮舞的原真性;加强对外传播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中,狮子主要用来镇墓、驱崇辟邪、趋吉辟凶,后来成为官位等级的象征.狮舞早在汉代就已兴起,是一种民间舞蹈,有驱灾庆丰、祈福视吉之意.狮子在佛教文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经籍常常以狮喻佛.  相似文献   
9.
梅州席狮舞是梅州城区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又是佛家僧尼为民间举行吊亡仪式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梅州席狮舞己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受到"非遗"的关照,及殡葬制度的改革,梅州席狮舞剧场化发展形态逐渐开始形成,通过田野调查及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目前仍然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阈下,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席狮舞剧场化形态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析。总体来看,梅州席狮舞的剧场化流变,在较为完整的保持了原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剧场环境表演的需要,在动作语言设计、队形调度、形象塑造上都体现出其艺术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席狮舞为个案,从身体视角考察民俗技艺的习得、身体实践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文化意义。席狮舞传承包括入门、训练、展演等3个阶段:(1)弟子投师后,经历皈依、小庙日课、香花见习等一系列身心磨砺,并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转换而得以入门;(2)在小庙内部席狮训练中,其身心规训表现为传承人身体之社会性与生理性的互动协商,旨在以技艺娴熟而强化席狮文化认同;(3)在席狮村落展演中,表演者不仅通过视、听等具身体验展现“刻写”在身体里的孝、义等教化之理,而且也将席狮文化传播于民众并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认同,最终指向“俗艺归善”的身体文化理想。民俗技艺传承者的身体既被文化刻写,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还是传递、形塑地方文化的道具。身体视角的研究是未来保护及赓续民俗技艺、丰富本土身体研究话语体系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