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小纸团     
常会 《辅导员》2011,(15):24
上课铃声响了,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可是我发现第一排的王远伟在和后面的陈宇小声的争执。我听明白了,是为了王远伟椅子边的一小团废纸,他以为是陈宇扔的。这时,只见王远伟愤愤地把这纸团扔了出去。看到这一幕,我生气地训斥王远伟,并要求他把垃圾捡起来,王远伟气得脸通红,说:"不是我的垃圾,也不是我扔的。"我厉声说:"不  相似文献   
2.
黎玮  张希 《成才之路》2011,(6):16-17
梁启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所研究的领域涉猎众多。本文针对梁启超的德育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其德育思想形成的原因、背景及内容,目的是想通过对梁启超德育思想的研究,发掘其中可以为我国当代德育作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健康教育也由单纯的健康知识的传授和疾病的预防上升到对生活方式的关注,并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来进行健康教育。而同时德育也出现了生活化的趋势。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正好体现出了它们内在的统一性:统一于对生命质量和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欧阳溥存《中国文学史纲》初版于1930年。他认为文学史“组织之要素固存夫集部”,但“不能置经、子、史于不谈”,在同时代的文学史中,以秉持中道见长,形成从中国文学传统理解传统中国文学的学术个性。在写法上有述有作,述作并重,在内容上重视“私德”培育,可圈可点处不少,至今仍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墉 《教学随笔》2014,(9):15+17
<正>①儿子刘轩念中学的时候虽然很叛逆,但是他说过两件事,我不但服气,而且难忘。②一件是我们看篮球转播。刘轩问我:"你有没有发现投进球的人总是第一个反防?"我说:"投进球的人,刚冲锋陷阵,一定最累,而且最可能接近对方的底线,为什么还最先反防?"刘轩理直气壮地说:"就因为他立了功啊!人有自尊的时候会更拼命!"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中"重私德、轻公德"的传统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日益走向公共生活的现实需要。虽然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公德教育的必要,并在德育中加强公德教育的内容,但囿于对公德教育内涵理解上的局限,在实践中往往演变成狭隘的、功利的"公德教育",掉入"群体之私"陷阱,造成公德教育的异化,甚至走向公德的反面。因此,厘清私德与公德的分野,警惕人性的群体属性中维护"熟人圈"利益的负面影响,以一种真正的公共精神实现对"群体之私"的超越,成为学校公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越来越被人关注的话题,从古代儒家思想到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道德建设从未被忽略,其中,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撰写的《新民说》对当前道德建设影响非常,影响了几代青年。  相似文献   
10.
陆英 《文学教育(上)》2010,(23):150-151
宗教性私德在完善个体修养与情感之时,始终离不开社会性道德的影响和规范,而制定和遵循外在的行为准则、规范和制度又似乎离不开宗教性私德的范导和内在熏陶。而传统儒家社会生活中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社会性公德,它总是伴随着宗教性私德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半宗教、半哲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