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主将,也是著名的学者。但对其学术贡献一直认识不足,甚至有一些不切之辞。探讨胡适的学术指导思想,研究胡适学术方法的具体运用对廓清历史迷雾,还胡适在学术史上的应有地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两千余年的理欲之辨演进历程,勾划着一条鲜明的思想主脉,透射出理欲之论的真髓,即崇尚道德、尊奉理性,注重社会道德对物质欲求与满足行为的支配和指导价值,以公为重,兴公去私。虽然理欲之论的传统,是在争论不休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发展的,但努力追求"理"指导下的"欲"的合宜,寻求"理"欲"之间的和谐,是各家的共同愿望。对理欲之论予以理性的观照,可以发现,传统理欲论对促进个体身心的内在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让"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为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格物"与"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哲学家们对之论证甚多,特别是宋明以来的哲学家,几乎无人不论,无人不释,故使之歧义很大.本文择其要者,加以综合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历代都有图书亡佚,唐代《晋书》亡佚情况尤为突出。唐修《晋书》问世之前已有十八家晋书1存在,由于唐政府基本垄断史书的修撰工作,造成唐修一百三十卷的《晋书》出,而诸家之书皆废。诸家《晋书》亡佚的首要原因是官修史书在史学思想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并且官修史书在内容、体例、修撰人员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次,诸家《晋书》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其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统治者没有采取强制手段,但它的修史行为体现了政治对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文学雅俗之论主要在诗论和曲论两个维面上展开。从诗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去俗崇雅予以细致探讨;二是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论题予以考察;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从曲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主要对戏曲用俗予以大力肯定,对戏曲雅俗的相成相生予以较深入的探讨。上述两个维面,为清代文学雅俗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以其对欲的一定程度的肯定、对道的挚烈推崇、对由道而德的具体现实化过程中“欲”的前提与基石性作用的认识、对道的足欲作用的洞察 ,提出依道足欲、以道足欲 ,又以道制欲的主张 ,成为先秦理欲之论中的一股主潮。先秦儒家关于理欲问题的探讨 ,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富有启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9.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潘啸龙先生对《招魂》的作者及其价值判断所持的观点是不对的,认为司马迁所读《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大招》乃汉人仿作;《招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上,而是屈原的抒情写怀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