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家邓伟志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谈学界六大顽症,其中一个是“论文无论”。何谓无论?按照汉语词典解释,论作为动词,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着重在是非,论的结果是做出判断;作为名词,论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的思想观点或文章。这么说,“无论”就是无分析说明,无思想观点。“文所以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明洁的女性情爱这个视角对《诗经》进行浅析。《诗经》的女性情爱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明净、清洁。这种现象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那就是上古母系氏族遗风与周礼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朱有仪  李维群 《收藏》2011,(7):146-147
"4月20日,中国唐苑第二届中国唐风赏石展在中国唐苑开展。中国唐苑坐落于古城西安东南处汉代苑林遗址——杜陵塬上,占地面积约2800亩,是"西安万亩都市森林生态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举办的第二届唐风赏石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规模大,品位高。"  相似文献   
4.
颜恒 《钓鱼》2004,(18):32-33
是一个秋色艳艳的午时,下班时满腹的好心情被新送来的第16期《钓鱼》杂志所浸满,端坐庭院里的鱼池边,展开了杂志……猛然间有一行标题像一颗跳蚤似的,从书丛里蹦了出来,感到周身肉麻——《恒言夺理任说无罪》(以下简称《窦》文),转瞬间这种感觉又衍化为“文革遗风”扑面而至,似乎那八个大字又在滴血了,嗅着这有了点血腥味的遗风,我哑然了……  相似文献   
5.
羌族释比的占卜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是羌族传统信仰习俗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渊源于古羌时期的羌人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而且还逐步渗透到了近现代羌族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释比占卜的表现形式透露出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遗风,它承载着该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变迁的痕迹,同时又映衬出该民族与周边民族在文化上的借鉴、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6.
唐崔安乐墓志的文化价值和认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墓志作为一种特别的化形态,是我国某历史阶段化成果的最真切的综合性反映。从人类化不断发展的角度,对新发现的唐代崔安乐墓志进行较详细诠释,分析出此墓志在史学、学、书法艺术方面的个性特征和因袭固例的历史性缺陷。由此提出了唐化突变的关节点是安史之乱,此后的唐化才实现了具有本质意义的深化和进步的重要思考。  相似文献   
7.
怀化麻阳城步盘瓠文化遗存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服装潮流趋向休闲风格。尽管年年岁岁的细节色彩各有风姿,但是向着休闲一派的势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已经是波澜壮阔,体现出淋漓尽致的风格追求与深层次的意蕴挖掘。2005年5月北京的服装博览会上,尤其男装,款式色彩面料的设计之外,更着重在休闲服装的穿着格调上阐释出人生的意义。某男装品牌的广告词是“心之所至,有容乃大”;另一著名品牌的设计理念是“蕴涵文化的需求,色彩纹理的构思创意,跨越有形和无形之门,提炼原创思想,深思现代生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将《抄捡大观园》中“春睡捧心之遗风”注释为:“指西施蹙眉捧心之美。这里讥讽女子的娇慵病弱。春睡,喻杨贵妃之醉态。遗风,即余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韵、风致。”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在《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中,李杭育重点塑造了福奎和耀鑫两个"最后一个"形象。但他在表现这两个"落后者"形象的同时,并未将阿七和阿苗等新人物简单地置于"落后者"的对立面。李杭育通过时代发展下的落后者和新人物来表现当时社会发展下复杂的新旧关系。这种新旧关系的书写与作者当时孤独的创作心态有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的"心理情结"。这是《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后,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逐渐成形,进而推动了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