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撒内尼·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作为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三种思想的影响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这种矛盾形成了他对社会的怀疑态度,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并使他成为象征主义大师.他的主要作品反映了他的思想,体现了他的讽喻的创作手法和强烈的象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使用象征,寓言的结构,总体的荒诞和细节的真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城堡》折射出亦真亦幻的多重意义世界.读者因此产生了不连贯的、迷惑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寓言一般是为给各自观点及哲学思想做佐注,但就其讽刺现实这一客观效果来看是一致的,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庄子》的批判性寓言讽刺尖锐犀利,严峭峻刻,风格独特,这一点为其他诸子寓言所不及。就其文学性来看,《庄子》寓言构图宏伟奇幻,汪洋恣肆、恢弘诡谲,在先秦诸子寓言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自由与忧伤     
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海子渴望到远方和麦地寻找自由和幸福。然而他最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因——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不懈地传播他所谓的“大诗”和理想.他是一只孤独而又忧伤的天鹅,但他依然在飞行。海予的抒情短诗《天鹅》就是一曲时代的挽歌,也是一首天鹅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女妖是希腊神话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她们是一个介于"人"与"神"之间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群与"文明"相对立的边缘化的"他者"。试以社会学相关原理为依据,对希腊神话中的女妖进行解读,指出女妖的设置是古希腊时期女性的政治地位在文学上的反映,其目的正在于从文化方面教化女性对男性权威的绝对服从,并给当时社会里试图颠覆男性权威的强悍女性以警示。  相似文献   
6.
7.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各自的圣典中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寓言。寓言以其本身的特质 ,承担起传播教义教理的任务 ,也促使宗教得以广泛流传 ,深入人心。从三大宗教寓言的生成年代、存在概貌及意义内涵等方面可以看出 ,这些寓言一方面与其宗教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又是它那个国家和民族文学的智慧花朵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泛后现代话语,重绘东方武侠影视,分析其在当下语境,受众面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金庸武侠影视剧,满足观众消遣娱乐、消费英雄主义、和介入现实的需要,从而确证其与现代性的关联。然后从其对人性异化的关注,对生存困境的反映,对现代性负面质素的批判,指认其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考察江湖权力话语的运作,描述“正义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在更深层次地论述其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The battle between secular culture and conservative religion is one that pervades moder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his vehement clash, a curious collection of books has emerged that attempt to provide a means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faith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book series by Presbyterian publisher Westminster John Knox (WJK) Press pairs seemingly controversial artifacts of popular culture such as The Simpsons with the gospel message. These books function in a way that is similar to allegory but lacks allegorical form. This essay argues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istinctive rhetorical strategy called transformative discursive allegory that functions to create an alleg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ecular and a sacred text. WJK'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book series is shown as an example of how transformative discursive allegory functions to allow the faithful to participate in popular culture while simultaneously affirming one's ideological beliefs as omnipresent in the worl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llegorical function and form are separate elements and that one can create an allegorical relationship without allegorical form or i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