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于成龙是我国古代社会清官的楷模,他将儒家的治国安邦之策与兵家的用兵谋略很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兵学和儒学的融合发展。兵农合一是于成龙军事观及用兵策略的主要观点,无事为农,战时则兵,兵农合一,稽盗平乱。这一观点产生于清朝初年社会急需稳定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于对保甲法以及用兵之策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2.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先祖为于坦,于坦为永宁州白霜里人,白霜里在清代并于同南都,今同南都于氏均称来自于今柳林镇于家沟村。于家沟属同南都十甲,原有太子太保红灯笼、于氏祖茔,于成龙为真际楼捐赠大铁钟等物证。现仅存“成龙书院“,即于成龙设馆授徒处所。而且,于成龙父辈、子辈、重孙等姓名用字均与于家沟字辈完全吻合,况且于成龙与于准祖孙俩在白霜里的活动许多碑记中频频出现。可见,于成龙祖籍无疑在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独立行政村。  相似文献   
3.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先祖为于坦,于坦为永宁州白霜里人,白霜里在清代并于同南都,今同南都于氏均称来自于今柳林镇于家沟村。于家沟属同南都十甲,原有太子太保红灯笼、于氏祖茔,于成龙为真际楼捐赠大铁钟等物证。现仅存成龙书院,即于成龙设馆授徒处所。而且,于成龙父辈、子辈、重孙等姓名用字均与于家沟字辈完全吻合,况且于成龙与于准祖孙俩在白霜里的活动许多碑记中频频出现。可见,于成龙祖籍无疑在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独立行政村。  相似文献   
4.
于成龙由于其一贯坚持洁己廉政的处世态度而因政绩卓越身居两江总督之要职. 在这段时期内,于成龙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对两江腐败吏治的规范与建设,对两江奢靡风气的整治与变易以及重视两江地区的文化教育三个方面.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的突出贡献,是其践行儒家 "三不朽"的人生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挖掘整理于成龙为官时期的勤廉事迹,将他出仕前读书6载的著名人文景观安国寺建设申报为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在运用历史遗产服务文化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为官清廉"成就于成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于成龙于明崇祯年间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朝廷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时年45岁。罗城当时被认为是边远烟瘴之地,很少有人愿意到这里来做官。罗城经过20多年战乱,既无城郭,也没有像样的官廨。此地民情复杂,有些老百姓因为无法生活,或逃亡,或干脆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同时,瑶族人与汉族人之间由于历史原因,互相仇杀,社会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6.
赵襄王学御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③。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④?此君之所以后也。"(选自《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大清官叫于成龙。他不但勤政爱民,还是一个办案高手。就在他当县令不久,一天,一胖一瘦两个人拉拉扯扯地走进县衙,手中各拿着一幅画。于成龙问:"你俩究竟为了何事,快快从实道来。"胖子指着瘦子说:"他把我的真画抢了去,却把他手中的一幅假画给了我。"瘦子反驳说:"一派胡言!这画本来就是我的,他看我手里的是真迹,就硬用他的赝品来换我的真迹,还请老爷明断。"  相似文献   
8.
郭棻是清初保定清苑地区著名的官员、诗人。他在《学源堂文集》中《创建上谷五贤祠碑记》的作者自我描写与郭棻本人生平实际并不相符,但是《创建上谷五贤祠碑记》的用事、用字、行文风格却和郭棻的其他记文相似。这是因为《创建上谷五贤祠碑记》是郭棻代当时的直隶总督于成龙所写。《创建上谷五贤祠碑记》中的时间冲突则是由郭棻完成碑记的时间较晚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及罗城实地考察,发现于成龙廉政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政治性、历史性、民族性特点,无论在清代还是当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力,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着文化导向与激励功能,传导凝聚社会力量与群众监督的正能量,以于成龙廉政文化为依托建设的文化园、展示馆、公园等建筑既具有审美陶冶特性,有一定的旅游价值,也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