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体育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态     
《网球》2011,(4):128-129
成家立业王者归来前国手王钰家乡完婚2011年2月18日,前国手王钰在家乡天津举行婚礼,天津体育局副局长、天津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刘树华担任婚礼的证婚人。婚礼现场,王钰在亲友的祝福声中多次潸然泪下,他感谢了所有在其职业生涯中给予他帮助的人,并表示愿意回到天津队,为家乡的网球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网球男队以全新的阵容出战,潘兵、夏嘉平等小将扛起大梁,老队员大多调整出队,而唯独保留了老将刘树华。对此,刘树华的恩师张大陆解释说:“树华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从不偷懒,训练场上有股狠劲儿,带动了小队员的成长,这也是60年代这批孩子普遍的优良品质。而从70年代生人开始,渐渐地有些缺乏精神领袖,找不到主心骨,也就从这时起,天津队出现了一些断层。”  相似文献   
3.
孙海光 《网球天地》2013,(8):144-144
彭帅从伦敦回国那天,天津队上下都来接机。刘树华安排给彭帅送花顺序时,把马伟开排在了第一个,“马爷爷功劳最大”。关于外教,刘树华有相当的发言权:“我们请外教请得早,也看得准!”天津队请外教,自然是为了全运会。之前几届全运会,四处挖队员是各省市的主要工作。过去一个全运周期,抢外教则成了各省市新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最好的时光     
1975年的那届全运会后,意识到后备人才重要性的天津网球队开始四处招收小队员,三位后来与倪长虹一道构成天津男队历史巅峰的人物逐渐进入视线:刘树华、王金禄、高滨。时任天津队主教练的张大陆说:“我们去中小学挖苗子,说来也巧,我的爱人刚好是刘树华的小学老师,她对我说这孩子是打乒乓球的,身体条件好,脑子灵活。”张大陆只看了刘树华一眼,就此改变了彼时“兵乓小将”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孙海光 《网球天地》2013,(4):144-144
做媒体永远要记住一句话:新闻背后往往还有新闻。3月初,WTA主席斯黛西·阿拉斯特来总决赛候选城市之一的天津考察。在北京采访完阿拉斯特后,例行要问问天津那边的情况,结果一个电话过去,天津体育局副局长刘树华竟称不知情。  相似文献   
6.
serra  陈功摄影 《网球》2013,(5):82-85
中国网球几乎所有关键性的突破,都少不了湖北人的身影,从潘兵1990亚运会的惊天一冠,到2004年李婷雅典奥运会的女双,再到李娜成为中国体育的旗帜,他们是中国唯一能够夺得全运,亚运,奥运,再到大满贯冠军的省份。而在全运赛场,几乎所有的时代都有湖北人为金牌拼搏身影,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地处中国腹地的湖北,为何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有如此多的网球人才,夺得过全运会所有项目的金牌,实现过全运赛场短期的垄断,但从来不是全运赛场的常胜将军,他们也有过惨痛的失利,这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湖北在每个时间段都为中国网球  相似文献   
7.
说起中国网球,你能够想起的一定是李娜、郑洁、彭帅、晏紫这些金花的名宁,稍稍“资深”些的体育迷也许还能联想到刘树华、李芳、潘兵等过去的名将。  相似文献   
8.
刘树华老师是市教坛新星、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他经常告诉我们,语文课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语文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出"语文味"。这次,听了他执教的《雾凇》第二课时,对他的这一追求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到1924年第8届奥运会,网球一直是正式比赛项目。由于国际网联同国际奥委会对网球运动员业余身份的定义产生了分歧,奥运会取消了网球项目,从第9届到第22届奥运会的60年间,网球比赛从奥运会上消失。到了1981年,国际奥委会在巴登年会上批准网球列为1988年第24届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87年,在伊斯坦布尔又通过了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奥运会网球比赛的决议,而在此之前的第23届奥运会上,网球作为表演项目,重新回归奥运赛场。本期我们先给大家讲讲1984年和1988年奥运会上,中国网球运动员参赛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奥运中国印     
本刊上期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奥运网球第一人李德鹏在洛杉矶的神奇旅途,那仅仅是一个开始,1988年,网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网球从此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征程。"只要参加了就是胜利,"在1992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上,中国网球队都用这样的心态走上了赛场,他们从来没有梦想过有一天他们也会夺得金牌,也会让国旗为他们升起。他们大多数时刻都在第一轮被淘汰,然后微笑着离开,网球那时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另外一种肢体语言,拿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太过陌生的"文化圈子"。他们想尽理由安慰自己的失利,然而,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信念在挣扎:"我不服!"乒乓球、羽毛球,这和网球同样是执拍项目,却已经在奥运会取得了太多的辉煌成就,它们已经升华为中国的运动图腾,而网球直到2004年雅典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起点。但我们只要仔细寻找2004年之前的故事,就会发现李婷和孙甜甜并不是一个纯粹偶然的奇迹,那个起点也并非横空而来,李芳、易景茜、唐敏,甚至更早时期的李心意,她们都四年一度地在奥运会的第一轮或者第二轮就倒下,然后又年复一年发起着无望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最后却构成了中国网球的精神传承,也最后成了新一代人不断向前推进的起跑线。中国网球的管理层也慢慢预知着,总有一天,有人会从这些失败中站起。在那奥运网球上烙下的中国印,永远有它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