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产生于对血缘家长的崇敬,它包含“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两方面的家庭道德观念,这一观念被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便转化为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使孝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统治者大昌孝道,构成孝主要内容这一的送死之事,日益发展,厚葬陋习日烈。  相似文献   
2.
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史前墓葬的考古研究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某些领域有“公式化”的结论。这样论证及解释有可质疑之处:1,许多学者将随葬品差别出现的时间无限上升,结果自相矛盾;2、随葬品的多少与墓主本身的财富是否有必然联系;3、古人厚葬及其起源如何解释,有宗教意义上的墓葬吗;4、先入为主的观念能否说明墓葬中体现的早期氏族战争中个人作用,能完全不顾墓葬者或其操办者个人的品质吗?这些质疑对史前墓葬考古研究有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其思想体系尤其是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7.
厚葬是中国的一各特殊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变为鬼,鬼和人是相交通的,人所享用的物品,鬼可一一接受,从而形成了殓装殓物越多越好的陋习,甚至出现了送死妨碍了养生的现象,丧事节俭,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善事。  相似文献   
8.
杜晓燕 《寻根》2010,(4):35-41
汉画,特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画像石、砖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伴随着汉代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兴起的,而它的最直接原因是当时的厚葬之风。汉画像石最普遍存在的场所是石质的墓室和棺椁中,也有小部分在祭祀祠堂或石阙的壁上。这些装饰于幽室之中、陪伴亡灵的大量神秘画像,其内容的丰富远远超过世间万象,造型风格之豪迈、诡奇也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9.
“发冢”考     
发冢也就是掘墓,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丑陋的社会现象,但历代不绝如缕,探究这种现象的由来,就是和儒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厚葬观紧密相关:为了获取陪葬品,盗墓者往往铤而走险。其次,发冢往往与复仇、有违社会公德、风水、厌胜制敌等有关。为了避免被发冢,下葬者采取了加固、密葬、专人看守、甚至使用巫术中的咒语等方法。对于这种伤风败俗有违社会稳定及秩序的行为,历代王朝的管理者一方面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另一方面从法规上予以严惩。考察发冢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认识到古代社会的丧葬观,检讨传统文化的礼制及法制。  相似文献   
10.
汉代社会厚葬习俗盛行.就东汉民间厚葬而言,人们通过厚葬死者来安抚亡魂、避祸除殃.这在近代以来出土的镇墓文中有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