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乡的桥     
一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处不黄花。在水乡,无桥不成路。“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是桥。“和尚头,尼姑脚。”(谐音“河上头,泥固脚”)也是桥。我喜欢水乡这么活泼的诗歌。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我喜欢水乡人这种幽默的艺术。过河拆桥是孬种,修桥补路是善举。我喜欢水乡人质朴的道德标准。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桥对船的引导和规范。路上不遇桥上遇,是在合适的地方遇上了合适的人。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3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交流和现场观摩会在秦皇岛召开,记者与参会人员亲身感受了在水一方项目被动式房屋的节能与舒适。3月的秦皇岛乍暖还寒,但是位于该市海港区的一间房屋内却温暖如春。与常见住宅不同的是,这间房屋内并未安装任何传统的采暖或制冷装置,室内温度却可以长年保持在19℃~26℃之间。  相似文献   
3.
申建兰 《教育艺术》2009,(10):23-23
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境。 很早就听过一首歌《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漏尽更残,孤雁两三声……”还有一首叫《在水一方》,在读了《蒹葭》后才知道都与《蒹葭》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嘿,你好啊!你总是希望做任何事都有人陪,这样才会有安全感。其实,当你踏上一个人的旅途,享受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时,就会突然忘记那些埋藏在小时光里的"碎碎念"。于是我想,你会是最落魄的旅行者吗?文字与音乐,便是你简陋的行囊。而我总希望你能一个  相似文献   
5.
仿佛若有光     
正总觉得《诗经》里用来形容女子婉约可爱的诗句都带了点光芒。"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是一束薄荷绿的清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一束胭脂粉的柔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是一束浅浅的白光,透明无瑕。所有的光束合在一起,就有了无法言喻的明媚。故而,在我看来,美好的女子都是有光的,那种柔软的光线不必太过耀眼,但一定会让人觉得舒适和缓。遇见她的时候,我周身洋溢的就是这种碎碎的光圈,像是夜晚  相似文献   
6.
正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文论认为"原型文字"是建构意义的生产模式,"在水一方"母题,经过不断创新、演变,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对"作品链"的考察是解构解读的一种视角;又因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隐喻性、虚构性,文本是多重模糊不确定意义的交汇,对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要借助读者的想象、联想、连类,是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过程;而"异延"用于阅读,意味着意义总是处在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所以解读"在水一方",可以超越单个文本的界限,与文学史的广阔领域相衔交叉,理清作品与外部因素的多样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距离     
<正>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泰戈尔的诗句,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诗句,则让孤寂的心灵泛起阵阵暖意。是什么,让两位文豪写下如此感人的佳句?是什么,让更多文人不得不感叹一生?是距离,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心灵的距离,生死的距离,它慢慢雕刻着人们的心灵,使之敏感、细腻、多情。或许,并不是文豪凸现了距离美,而是距  相似文献   
9.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相似文献   
10.
陈红霞 《下一代》2013,(8):20-20
梦,是少年独上西楼的寻觅;梦,是伊人在水一方的思绪;梦,是被风初始化的某种风格;梦,是带着茉莉花香的咖啡;梦,是一首清丽而耐人寻味的童年歌谣……中国的孩子,都上过一堂相同的语文写作课,主题再熟悉不过,那便是——我的梦想。课上,孩子们都对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