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华章》2013,(13)
家臣(ministerial)是中世纪德意志独有的社会群体①被称为“不自由的贵族”(adelige Unfeiheit).他们是德意志国王的重要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幕府制度的起源时期。家臣制是幕府制度的发韧,具有幕僚制和幕友制的双重特点;养士之风具有幕友制的基本特征,所养之士由主人自己出资聘用,双方是主宾关系,“合则留,不合则去”;战国时还出现了“幕府”这一名称,实际上指的是军府,这种幕府或军府具有用人自主权、财政自主权、赏罚自主权,是幕僚制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家臣制度是周代贵族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春秋时期的家臣文化,强调臣属必须效忠于宗主之家族,以宗主为"君",要只知其"家"而不知其"国"。这一家臣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金文资料表明,"委质为臣"的仪节在西周晚期已经形成。宗主任命家臣时,强调家臣要遵循其政令,善于其职事,这是家臣效忠宗主的根本表现。家臣与宗主之间存在着血缘或假血缘的亲属关系,西周时期亲属关系的政治化趋势,构建了家臣与宗主之间的君臣关系,强化了家臣对宗主的人身依附。  相似文献   
4.
试析上古文学中家臣形象的历史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社会和文学角度切入分析,先秦文学中家臣形象演变的轨迹如次: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春秋中前期的家臣通常是从一而终的,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的家臣则自由选择家主;就文学角度而言,随着叙事文学的艺术技巧日益成熟,文学作品中原有的家臣角色不断地被补充、重塑,家臣形象或是性格侧面增多,或是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家臣形象因此由单纯而递进到复杂,由肤浅的外形描画而演进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家臣制度是周代宗法、分封、采邑等重要政治制度的产物,并与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家臣制曾经同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一道在维护和稳定周代贵族统治秩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认知的主体,先秦与古希腊思想家承担着不同的政治角色.他们对自己政治角色的认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思维定势:前者可概括为家臣观念,后者为公民观念.它们具体表现在对国家本质、政治学主题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主要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上.另外,他们政治观察的视野和焦点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家臣制度是周代宗法、分封、采邑等重要政治制度的产物,并与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家臣制曾经同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一道在维护和稳定周代贵族统治秩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晋、鲁两国家臣有诸多共性,如家臣大量出现的背景、家臣的设置、家臣的依附性等。但由于两国具体情况不同,晋国家臣多具有双重身份,鲁国家臣则出现了屡次叛主的现象。通过两者的比较,可对春秋时期家臣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家臣对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削弱,家臣自身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家臣所秉持的传统忠君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家臣择主而仕的现象日益普遍,家主与家臣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梳理先秦史传文学中的家臣形象,认为史官对家臣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是在缓慢变化的,从起初的忽略到春秋时期的重视,家臣形象相应地从单薄到丰满。其原因有政治方面的,即家臣社会地位的稳步上升引起史官的关注;有文学方面的,即史传文学的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