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家的海雁     
佚名 《良师》2011,(6):44-46
冒着初春的寒冷,海雁正在远离地面的高空飞行。风在高处呼啸,四周,什么也看不见,上边,白云迅速而无声地迎面飘来。  相似文献   
2.
《荒野》是师陀连载于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万象》杂志的一部未完长篇小说,本文结合师陀在沦陷时期的生活处境与心境,并对读他本人同一时期发表于该杂志的其他作品,认为《荒野》不仅是乱世之中人们无家可归的现实反映,更是现代人精神无可皈依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千多年前李商隐曾望着这连绵不绝的雨兴叹——你问我归家的日期,归期遥遥无期啊,巴山的夜雨已涨满秋池,阻断了道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坐在窗前秉烛长谈呢?一千多年后,我也同样坐在这窗前,望着这连绵不绝的雨兴叹。我与李商隐相隔千年的时光长河,心境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韦尔奇是较早关注到印第安原住民生存状况的美国本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其代表作《愚弄鸦族》描述了皮库尼部落的兴衰与部落族人个人成长命运之间的关系,小说里的三个年轻人在经历家园崩塌、部落颓败、印第安神话解体后,渴望在白人文化宰制下的社会中找寻真正的自我。通过寻“我”之旅,人物的流浪与归家结局表明了白人的殖民掠夺摧毁了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部落共同体传统,暗含印第安文化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同化下注定走向衰败的结局。从小说里的三个典型人物入手,探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年轻人是选择继续坚守先辈的遗念——传承印第安传统文化、延续皮库尼部落的荣光,还是选择离家——追寻白人文化来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宾果宫》中利普沙·莫里西的归家旅程.首先分析了利普沙在回到齐佩瓦保留地的初期所遭遇到的处境,继而探讨了利普沙在归家旅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在幻象寻求的努力中,利普沙找到归家的正确方向,意识到了部族土地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在精神上与部族土地融为一体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  相似文献   
6.
咔咔一晃,离春节不剩几天了,虽然小编的身体还在被工作支配着,但心早已飘回老家。回家是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所以,回家也需要有仪式感。因了这些仪式感,归家的漫漫长路都变得让人好期待呢。  相似文献   
7.
天空愁容满面,天地间全是她的泪水,一滴滴生硬地打在地面上,溅起一片片前仆后继的支离破碎。行人疾走归家,黑亮的柏油路上溅起一脚脚惨白的水花。我呆望着窗外,竹子不知何时已经长到四楼高了,却又被狂风压得低下了头,近前的绿色更是清亮,被洗得一尘不染。我想不通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不愿意再想刚收到的短信,可"钢琴十级水平考试未过"这十个字仍在我脑中狰狞地舞蹈,一个鼓点一个鼓点踩中我的心,比以往更加剧烈地摧残着我心中为钢琴筑起的高楼。  相似文献   
8.
守望     
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我遥遥望见那棵庞大而欹斜的榕树。它立根故乡,守望远方,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听家中老人说,这棵树曾是一个女人。她的儿子不堪故乡寂寞,外出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因为思念孩子,她每日坐在村口等候,十年,百年……直至被尘泥层层掩埋。她的胳臂化作延展向远方的枝干,意欲拥抱归家的游子,她的足趾却不舍故乡的泥土,化作盘虬的根系,牢牢攀附地底的砾岩。  相似文献   
9.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第一个非隐士隐逸词作者,从他的隐逸词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浪子性文人向士大夫丈人的转变轨迹以及从俗到雅的转变过程。在宋词中那些表达看淡人生和隐逸思想的词作,实际上是由他开端的,这对后代隐选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