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6,(40):79-79
经历7年的编排,由郭晓男执导、茅威涛主演、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造的新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于将登台献演。  相似文献   
2.
当年在创作《梁祝》的时候,我和陈钢先生(那时候是陈钢同学)两个都是年轻人。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小提琴,我不是学作曲的,当时,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吕其岑(香港的指挥家)与我都是同班同学,现在都成为教授了。我是从浙江越剧团来进修的,他们是从附属中学上来的一年级学生,我们因为拉小提琴,学习的是西洋音乐,用的教材更多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我们也学得很起劲。  相似文献   
3.
越剧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之一,其对外传播需要借助翻译来实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注重从微观层面分析翻译,而戏曲剧本以短对话为主,因此两者适配度较高。本文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从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分析石逸莉的《梁祝》译本,探寻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戏曲翻译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借此为戏曲和越剧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梁祝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同宿三年,祝英台的真实身份未被识破,这一民间故事中的“奇巧”之处,从精神分析角度说是一种“症候”,也是中国传统中“无性文化”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民间创作者们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中存在的愿望:自由相恋而不受惩处。“三年不辨男女”的“症候”,使潜意识愿望得到曲折的表达和满足,顺利通过意识“稽查者”——就本文说是“封建礼教思想”的检查。这个反礼教的潜意识愿望得到满足的过程,应当说就是一个“反封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最美的音乐     
《今日科苑》2004,(12):51-53
  相似文献   
6.
鉴于国际化进程的步履艰难,《梁祝》50周年庆典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只是华人社团的节日  相似文献   
7.
学什么样的音乐,取决于为什么学。学习音乐无非由几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学专业音乐;二是为了日常消遣,用音乐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当然是好记顺口的娱乐性曲调;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基于上述目的,我觉得古典音乐有必要学,而且必须学精学透。凡是每一节课涉及到的古典音乐都要认真对待,合理地把握古典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典音乐如何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教者试图从以下  相似文献   
8.
爱似华裳,我轻轻穿上,享受永恒的温暖!——题记爱,有时不需要山盟海誓,却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时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却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  相似文献   
9.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为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从素材、形式、曲式、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成功的尝试,为以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俞丽拿的名字与一曲《梁祝》始终闪耀在中国音乐舞台上。但是,她自己更看重的是小小三尺讲台——小提琴教师。近10年来,俞丽拿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有10人次获得第一名的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