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橹 《红领巾》2005,(4):10-13
佛教在日本经历了国家化及与政治相互扶持的长期历程,因此与其政治和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联系.日本佛教存在着某种功利化倾向,不太强调是非善恶的区别和“因果报应“以及“轮回“与“涅槃“等观念.僧侣和武士曾经相互影响,佛教禅宗在武士和政客的训练过程中发生过重大作用,对于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武士道发生的重要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2.
俞芳 《出国与就业》2011,(12):114-115
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壮丽、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并且形成了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的独特的生死观.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会发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极大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走上了追赶西方列强的道路。在大力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时,在文化上,日本却未曾以西方为师,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方面,如神道、本土化了的儒学、武士道精神加以整合,形成了适应日本扩展所需的国家主义。在国家主义这个思想体系中,国家神道处于中心地位,是主体;儒学中所宣传的"忠",武士道所宣扬的"武",则是两翼,三者共同塑造着日本国民的民族沙文主义及对天皇的愚忠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晓刚  国宇 《文化学刊》2010,(2):151-154
《叶隐》一书是日本江户时期的武士修养教材,被视为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书中宣扬的忠孝仁爱、大义殉死等内容,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死亡价值观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近代以来,该书成为日本当局宣传军国主义的思想工具,因而其中的糟粕应该受到批判。当然,书中有些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消亡美"或"死亡美"作为日本文化中的传统审美倾向,其形成受地理环境、佛教禅宗、神道教等多方影响。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日本国民对于落樱景象的钟爱、武士道以"切腹"而死的形式选择以及他们"死的觉悟"的价值观上。除此之外,日本当代社会较高的自杀率、文艺作品对"死亡美"的欣赏及文艺创作主体的自我终结方式等,也是这一审美倾向的佐证。而日本艺术美中"物哀""空寂""幽玄"三大范畴更是以各自的方式丰富着"消亡美"或"死亡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伊秀芬 《兰台世界》2007,(3S):62-62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生于日本东京一个军阀家庭里。其父东条英教毕业于日本陆军教导团,是被称为日本陆军建军之父的德国麦克尔将军的得意门生,也是发动和指挥中日甲午战争、屠杀由国人民的刽子手。东条英机从小就受到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的熏染,灵魂深处扎下了“大和魂”的祸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8)
动画作为文化艺术载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根源于地域民族文化的内核。对日本这样一个具有世界范围重要影响力的动画大国而言,其代表性作品体现出的对本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意识所进行的自觉承载和深入展现,是日本动画鲜明特色及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旨。本文认为,对其的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解读日本动画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同时,对于我国动画艺术重新审视和承继自身文化传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中,我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兵家的心战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心理战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我军民通过开展政治攻心和实施俘虏政策等措施,不断动摇、涣散、消减敌军的士气军心,使日本侵略者的军心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日渐动摇和瓦解,我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心理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武士之道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日本武士道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涉及到武士道的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包括武士的社会地位、教育、生活、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作为一种职业军人组织的武士道在其7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远远超越了团体和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弥漫于整个日本封建社会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日本民族心理的准宗教形式.武士道既有超越世俗的崇高追求,也有好战、残忍、孤傲等不可忽视的弊端.它是日本封建制度的产物,并于封建制度共存亡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世纪文学与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但是其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整个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战时经济困乏以及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感情扭曲等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作家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日本反战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战争的揭露,二是对核战争的反对。纵观日本二战后的文坛,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这一意义上的反战文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日本新世纪文学是从反战文学起步的。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导向,日本人和日本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不尽一致,所以日本当代反战文学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文学,也存在打着反战的旗号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所谓反战文学。二者针锋相对、壁垒分明。,我们期待着日本作家能从加害者的角度,从整体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探讨和剖析这场浩劫的内在原因;如能对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给予必要的批判,将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影响和巨大推动力量。倘若如此。这必将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