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们还记得43届天津世乒赛那场中瑞男团决赛,就一定不会忘记王涛对佩尔森的决胜盘较量;如果我们还记得王涛赢下最后一分时兴奋地高举双臂躺倒在地,就一定不会忘记这标志着中国男团六年后重夺斯韦思林杯的一分  相似文献   
2.
以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为例,论述了直拍生胶打法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即发球与发球抢攻、接发球与接发球抢攻、正手攻球、相持、防守、直拍横打训练等.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1,(5):38-38
粗略地划分,乒乓球比赛中的接发球可看成一种防守状态。接发球的目的主要是力争由防转攻,实现积极的攻防转换。在利用正手突破这一战术时,要完成攻防转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练一板防对方正手进攻的能力,否则这一战术将无法执行。这也是竞技运动中攻守转换的基本要求。 2.落点的精雕细刻 在接发球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上,生胶打法没有比其它打法更强的特点,在落点上就更要讲究,这和整个直板打法以落点刁钻见长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在利用落点时,有两点应该重点练,除了比较长的落点和普通的短球外,要注意“小三  相似文献   
4.
李树渊 《乒乓世界》2001,(12):39-39
上期我们谈了“729”反贴胶皮的基本特点,这期谈谈“729”正贴胶皮。简单地讲,正贴胶皮就是胶皮粒子向外粘贴使用的胶皮(又称正胶)。国际乒联对正贴胶皮有如下规定:套胶的厚度不超过4mm;每一颗粒必须圆形对称,轴与底层平在垂直,颗粒顶部表面必须与胶粒底部水平,其表面可以是  相似文献   
5.
稳健的两面弧圈占据大半壁江山的当今乒坛中,一股力量始终生生不息,这就是以速度与变化取胜的生胶打法。两面弧圈固然势大力沉,但生胶打法以其凶狠的突击搏杀,独有的节奏、旋转变化始终在世界顶尖水平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面反胶一面生胶打法的技术解析,此种打法在我国通称快攻结合弧圈,与常见的弧圈结合快攻有何不同,大家可以从文中体会。  相似文献   
6.
背面生胶的横打技术——进攻下旋球 在广大业余爱好者当中,技术打法的多样性是最大的特点。很多爱好者在器材的配置上喜欢贴一面反胶、一面颗粒胶皮,例如正胶、生胶、长胶,这种配置的优势在于击球节奏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4名现役优秀女子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接发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比例高达93.2%~100%,其命中率高达82.9%~98.0%,但其直接得失分率都很低,分别为0~7.3%和2.0%~17.1%.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均为零,接发球落点位置50%以上都在对方反手位,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因此,这几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使用率高,侧身正手接发球使用率却很低.反手接发球失误少,但很难直接得分.  相似文献   
8.
石小姆 《乒乓世界》2005,(10):54-56
2004年年初的在日华人乒乓球赛时,三会元作为发起人之一,从京都赶来横滨。扛着“大炮”的夏娃对我说。你采访一下他吧。  相似文献   
9.
以2014年"直通东京"世乒赛队内选拔赛比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录像观察法等对现役优秀横拍生胶打法运动员木子近期赛事录像进行技战术量化统计,分析得出:作为横拍生胶打法代表的木子在比赛中使用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为相持段、发抢段、接抢段;木子发球以正手逆旋转为主,长短结合,为发球抢攻创造条件,接发球抢攻运用较少,略显保守,相持段正手运用比例大;运动员在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的基础上,要想取得成绩,必须注重特长突出。  相似文献   
10.
乔晓卫  王斌 《乒乓世界》2006,(10):86-87
曹臻进入一队以来,我一直是她的主管教练,训练曹臻的过程并不顺利,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曹臻的打法是比较特殊的,目前女队大多数队员都是两面弧圈球打法,而她是正手反胶、反手生胶的打法。我们国家可以说对颗粒胶皮的打法颇有研究,从前有许多世界冠军都是正胶打法的运动员,但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弧圈球的盛行,比赛规则的改变,颗粒胶皮打法的运动员在技术创新上面临很多困难。接手曹臻后,我对她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何才能让曹臻更快地进步,这对我们两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