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把对话理论引进了语文教学领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话的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师生倾听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因而,倾听,可谓是阅读教学的精魂,学会了倾听,可谓是把握了阅读教学的精魂。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倾听。  相似文献   
2.
李林锁 《学子》2014,(8):1-1
查·埃利奥利所说:“哲学是我们进行思考、推理、想象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生存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所以当哲学和政治学科相遇,它们擦出的火花是璀璨夺目的。哲学就像一顶颇有生趣的冠冕,重新为政治课堂装饰、点缀,重构精魂。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中的“白鹿精魂”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独具匠心地运用民间对灵物的信仰,成功建构了"白鹿精魂"这一神话原型意象。"白鹿精魂"是传统和谐文化和民族精魂的象征,它的消失暗示了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地位的失落。作者借此表达了寻觅失落的民族精魂、重建民族赖以发展的和谐文化的深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从古老的《诗经》到浪漫的《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诗歌中成长。诗歌。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浸润着中华儿女的才情。  相似文献   
5.
2007年岁末,从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寄来一本洋洋68万字的书稿,原来是包头师范学院韩雪屏教授从教50周年的纪念品——《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嘱我为名家专著作序,这实为一种荣幸!作者与我同于1958年大学毕业,同在高师执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同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文章学三个学会共事近30年,积有扯不断的学术情缘。拜读同行知己的作品,亲切感、新鲜感、理智感、审美感丛生,最易享受高峰体验,这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相似文献   
6.
7.
如果从20世纪40年代发端算起,到70年代,新中国戏曲改造前后绵延达四十余年,这一历史实践包括“改戏、改人、改制”等诸多层面,同时,又涉及当代文艺史上如政治与文艺关系、传统形式的现代转型等重要问题,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只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成果并不理想.这也难怪,且不说戏曲研究是否冷门,显而易见的是它的研究难度:庞杂而数量可观的戏曲史料需要发掘、搜集、整理,戏曲的美学品鉴也对研究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新中国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葛迄今仍是烫手的难题.张炼红的《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①对新中国戏改作了专门的研究,颇具开拓性,值得特别推介.  相似文献   
8.
在蔡翔的著作《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一文化想象(1949-1966)》的讨论会上,罗岗指出,依托于1980年代广义的“重写文学史”运动而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框架已经逐渐耗尽了其本有的能量和潜力,今天的文学研究能不能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否提出重大的问题”。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9.
王政  徐华 《中国教师》2014,(22):83-84
<正>学校理念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学校的品牌之魂、立校之本,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核和原动力。我校在传承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丰富学校理念的内涵,以"海文化"为特色,以"海精灵"为灵魂,以"海纳百川,争创一流"为学校精神,以团队精神、高效教学、宽容态度、规范行为为内涵,逐步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海埠小学"海文化"特色。一、聚焦课堂——打造高效模式1.优化课堂,高效模式初具模型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