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6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年早逝"与高校健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永庆 《体育学刊》2002,9(4):62-64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知识精英,英年早逝”的现象不但未能缓解,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现象已经超越了“纯病理学”范畴,具有社会学意义。就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原因剖析,引发对当前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全面实施健康教育是提高高级专业人才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他是二十岁出任区委书记的少年英雄1913年,河北省阜平县西庄村的一个贫苦农家,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男孩出生了,这个男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原名牛凤林后改名为杨耕田的人。出身贫苦家庭的孩子一般是上不起学的,但父母和哥哥辛勤劳作,拼命赚钱供他上学。杨耕田也很争气,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12岁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阜平县立第一高级小学。  相似文献   
3.
读报札记     
亦得 《今传媒》2007,(3):30-30
一条迟到的新闻 这是一条令人悲痛、遗憾的新闻.说其悲痛、,遗憾,是因为来得太迟了,迟得再也无法挽救. 报道说,陕西省吴起县吴旗镇镇长苏元斌,因长期积劳成疾,年仅37岁便英年早逝,用生命铸造了一座"爱民丰碑"(见2006年9月19日<华商报>A10版).  相似文献   
4.
对于早年投身证券业的人来说,杨骏(原君安证券总裁、私募晓阳投资董事长)的去世是个意外的新闻。其以44岁的年纪,却已堪称这一行的"老人"。英年早逝,使人不胜唏嘘。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死亡跟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年清华大学在编教职工每年死亡人数、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等跟踪调查为例,从一个侧面了解和分析我国知识分子死亡情况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清华大学教职工的年死亡率2.5‰,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男性66.24岁,女性61.43岁,男性比女性高近5岁。历年平均死亡年龄呈上升趋势,20年提高了11.27岁,平均每年增长0.56岁。近5年,平均死亡年龄达到70.61岁。癌症是危害知识分子寿命的第一杀手,占死因5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英年早逝”现象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怀念路遥     
贾平凹 《收藏界》2012,(11):80-81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路遥的名字既陌生又遥远。但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路遥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字,它被深置于许多人的记忆中,回味着,就像咀嚼一个远久的梦。而对我来说,路遥却永远是一个亲切的邻家大哥哥,虽不曾走近过,也永远没有离开过。三十多年前,我随父亲住在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的院子里(陕西省作协大院的前身),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常在院里看到一个不爱说话的中年人。有一天,我发现小我三岁的妹妹竟迷上了画画,整  相似文献   
7.
焉知非福     
礁石被海浪打击的同时也被塑造得越来越完美。——题记曾为风华正茂却英年早逝的人感慨;曾为完美中的一点瑕疵而叹惜连连;又曾为腿上那个刻骨铭心的疤而惋惜……虽然早已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可面对现实中的挫折,  相似文献   
8.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5):96-97
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才情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诗坛,直到今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诗作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今天我们共同赏读《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的命途多舛以及英年早逝一直让喜爱他诗歌的读者唏嘘叹惋。研读济慈的诗作以及他写给亲朋和爱人芬妮的书信,获得诸多启示:济慈的死亡应该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的重负、疾病的摧残、恋情的折磨以及对诗歌艺术殚精竭虑的追求等,构成他羸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重负最终摧毁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短暂的人生苦旅。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山西档案》2013,(4):1
英年早逝总能令人黯然神伤。今年的炎夏一位熟识的友人遽尔离世,年仅36岁,身后留下老父稚妻,以及许多未能完成的研究计划。几年前在京城参加一位同学的追悼会,她一向勤奋刻苦,30出头就发表很多论文,破格晋升,却因长期疲劳,不到一周就奄然西去,只剩得弱子倚门,人走屋空。这样的悲情时刻一再经历,除了让人习惯悲伤,感慨天不假年,隐隐对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