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8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114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美学、心理学方法,从洞窟氛围、造像与观者距离、洞窟内外环境比较等方面初步探讨了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固原佛教文物的考古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一大批北朝及唐代时期的石雕、金铜佛教造像,充分证明了北朝及唐代本地区的佛教盛况,同时也为研究本地区乃至我国南北朝及唐代佛教和佛教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须弥山北周石窟构造形式,一是中心方柱式窟;一是四室组成的中心柱式窟。其造像特征,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显著变化,形式多样,手法趋于写实,以其敦厚的风格取代北魏造像清秀的程式化;洞窟装饰雕刻,依殿堂庙宇中佛帐的样式,图案富于变化;隋代石窟,多受北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龙门所见两《唐书》人物造像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玉成先生《龙门所见两〈唐书〉中人物造像概说》一文对龙门造像主体作了专题介绍,但收录龙门所见《唐书》人物尚有疏漏,此外若干《唐书》人物的考稽甄别亦有失误。沿着温文的学理方向,以相关历史人物的造像题记为信息取材,深入到有关人物的心灵内层,去观察这一信教阶层祈祷福佑、邀报平安的主题心声。作为有唐一代能够列入史册的文化名人,由于他们的生平行为在唐代社会中曾发挥过一定的声誉性影响,因而他们在龙门石窟的崇佛事态——尤其是他们透过造像工程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期待——必然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赋有思想引领作用。有唐一代龙门石窟以中小型窟龛为主体的造像功德的兴替与凋荣,正与这一名人群体的舆论曳引有着至为密切的内在联系。龙门唐代文化遗产中这一带有格式意义的历史现象,反映出古代名人群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前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公元2004年8月,有几位来自北京的客人游览了剑川石宝山后留下一句话:"石宝山的文化内涵真是深不可测."的确,只要是稍有知识和阅历的人来到石宝山都会被它扑溯迷离的文化现象引动许多的幽思冥想.……  相似文献   
7.
李德寿 《收藏》2009,(3):141-141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罗汉的形象最早是由印度传人我国。罗汉一般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装饰,或坐或立,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艺术中最为朴实无华的,人们将其视为精进、觉悟、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刘轶丹 《收藏》2009,(12):94-95
所谓造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东汉末,丹阳人笮(ze)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做黄金涂像,衣以锦彩(见《后汉书·陶谦传》),这是关于中国造像的最早记载。造像可分为三种,即石像、铜像、泥像。三种中,保存下来的以石像最多,铜像次之,泥像则较少。  相似文献   
9.
天下奇事无处不在,而这样的奇缘也会降临到我的身边。2008年6月,我去广西南宁参加"全国文物修复及研讨会"。会议结束时,由于南宁连续多天的暴雨,空中、地面的交通都严重受阻,我被老天滞留在宾馆。桂林的同学秦保义赶过来看我,说他有位朋友好收藏,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09,(3)
2009年2月26日在北京召开"征集伯乐造像,留存民间文化记忆"新闻发布会专家评委:特邀文化艺术界著名专家、学者担纲创作要求:题材为国画、油画、工笔画、版画、粉彩画、丝绵画、雕塑、浮雕像等写实手法,人物形象端庄和善,透出聪慧和洞悉人生沧桑的睿智,富有神韵,气质非凡。作品尺幅、规格不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