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散佚毁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学界历来重视对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的研究,但研究角度多偏重于对其藏书楼变迁、藏书传承等聚书史实的概述,而对瞿氏藏书的散佚毁失历史一直缺乏必要的考察。本文在进一步整理研究瞿氏藏书活动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清朝咸丰年间以及民国抗战时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的几大散失历史事件,对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散佚毁失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印文"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阁主人,清白吏。读曾经,学何事?愧蠹鱼,未食字。遗子孙,承此志。"此系清代著名书画家吴熙载(1799-1870)为"杨家藏书楼"所撰《海源阁藏书铭》。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贵州赫章可乐夜郎时期民族墓葬中出土的巴蜀式柳叶形铜剑,反映从战国早期开始,巴蜀铜兵器就不断输入到夜郎地区,并稳定地融入到当地民族文化中,发展成为当地有代表性的兵器系列。其传输路线对于南夷道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而巴蜀式长兵器在当地的阙如,可能是巴蜀地区曾实行过特殊的兵器禁运政策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曹培根研究员撰写的《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近日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全书30多万字。作者依据原始文献,写成国内第一本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原创性学术专著和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史志,学术性、史料性、工具性兼具。  相似文献   
5.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日百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宋元刻本和名人抄本为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之称。北杨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盛于杨绍和,守于杨保彝,而败于杨敬夫。杨氏一家四代藏书聚散,历时百余年,在我国近代藏书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立民 《图书馆论坛》2007,27(4):174-177
铁琴铜剑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其藏书历时百年之久.所以如此,除了在客观上深受明清藏书文化传统的影响外,也是与瞿氏子孙共同的文化素养休戚相关的.同时,瞿氏家族的雄厚经济基础又为其藏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白晓忠 《兰台世界》2007,(2S):68-69
一、“天一阁”得以巍然独存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私家藏书楼曾经兴盛一时,其中著名的就有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和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等。但明清动荡不安,兵燹不断,私人的力量很难保护住珍贵的文化财富。有的毁于兵火,有的遭劫流散。如聊城杨氏“海源阁”。晚清曾经盛极一时,但大量珍秘文物毕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永久保存的,藏书屡遭劫难,终究逃不悦毁散的命运,而至民国后期却已片纸不存。著名私家藏书楼之一的“天一阁”,为防止这种后果的出现,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创始人明代兵部侍郎范钦,除不遗余力尽心搜寻珍籍外,非常珍惜自己的收藏,并制订了严格的禁例。规定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更不得私领亲友入阁,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种程度,开阁必须各房一致同意,阁门和书柜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有一房不到也不能开锁,并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制。  相似文献   
8.
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与湖州陆氏萌宋楼均为晚清著名藏书家,笔者从藏书题跋、书札与书志目录中勾稽史料,考述了丁氏与后两者之间的交游情况,并分析其交游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英 《收藏》2007,(2):128-128
本人家藏一具曾国藩置用的铜剑壁挂(见图)。此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壁挂 ,高58.8厘米,宽39厘米。为龟形,前后两层,底料为杨木板,质轻不变形,用油墨浸透,抗腐蚀龟裂,两层之间用4个铜螺杆衔接,可以拆卸,便于携带;  相似文献   
10.
铁琴铜剑楼藏书质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