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气在人体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所以调动阳气,改善整体代谢是传统养生的关键。传统养生讲求'治未病',而导引术正是应此原理而生,并自古至今延续千年为人们的健康服务,都凸显了调动阳气的重要性。从全民健身的角度看,推广传统气功武术的练习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月,阳气仍然"嚣张",阴气继续"走低",我们不妨随着自然走,因为中医养生的精髓就是--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当地、当季生什么就吃什么,从而,天地人气集于一身,这样不仅让我们适应力更强,也更可能和自然一样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3.
车星辰 《武当》2001,(2):52-52
春天阳气初升,气候乍寒乍暖。年高体弱之人,多患有陈年宿疾,而在这时被春气所攻,则精神萎靡,四肢倦怠,旧病复发。又因冬季人们都喜欢睡热床、拥火炉,而使热毒深人体内,再加上冬季人们都喜食煎炸烧烤等厚味食物和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及气味过偏之辛辣食物,从而使体内积热过多,便会在春季出现头昏身热、烦躁不安、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咳嗽痰多、大便秘结等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4.
温尔雅 《今日科苑》2012,(8):111-112
每个人都希望一辈子不生病和长寿。然而,怎样才能长寿防百病呢?中医认为,在中医的许多古典著作中,不仅强调一年四季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十二个月应因时而异,而且还提出即使在一日二十四小时之内也应根据十二时辰的变化而调节养生的方法,即十二时辰中医养生。  相似文献   
5.
《师道》2021,(4):62-62
春季可是养生的好时机,因为春季万物复苏,大自然中阳气生发,做好保健措施有助养阳,让身体少生病。春季气候变化比较大,想达到好的强身效果,降低身体的损伤,请大家一定要科学运动。那么春季运动强身要注意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两个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就是至阳穴。至阳穴最主要的作用是补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心悸,此时按摩至阳穴就仿若打了"强心针",整个人会觉得心暖,从而改善症状。命名:至,极也。阳,气也。至阳穴的意思就是在此穴所在的位置,阳达到了一个顶点。至阳在人体后背第七胸椎下。为什么强调七呢?因"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9,(2):29-31
对三阳经中太阳与阳明何者阳气为盛的问题,历代医家一直莫衷一是.笔者通过《黄帝内经》中有关理论的分析,对太阳阳气和阳明阳气进行量化比较,认识到生理状态下太阳阳气重于阳明,而病理情况下阳明阳气多于太阳.《伤寒论》中相关理论也佐证了这一点.明晰人体不同状态下太阳阳气与阳明阳气多少的不同,对于正确理解包括六经辨证在内的阴阳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养生子午觉     
正子时为晚11时至凌晨1时,是阴气昌盛,阳气衰弱之时。这个时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质量也最高。午时是中午11时到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阴气尽则寐",所以午时也应睡觉。不过,阳气盛时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只要半个小时即可。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3,(1):53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奇数里最大的数字"九"代表阳气最盛,故而古人对"九"这个数字特别重视。除了这个原因,古人还认为"十"是满盈之数,物极必反,满则溢,盛极必衰,而"九"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永远呈上升趋势,故"九"为至尊之数。此外,"九"还因谐音"久",有"长长久久"之意,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论冬补     
沈小珩 《科学生活》2009,(12):28-29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必然要受到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影响,从而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是自然界万物由生至死的基本法则,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同样也不例外。人若能懂得掌握这个规律,顺应这个规律而养生,就能健康无病,延年益寿;反之,则容易染疾患病,难享天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