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竖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并结合以静养,是有效的健康长寿之道。  相似文献   
2.
护眼四法     
闭目放松法静心闭目片刻 ,以两掌轻捂双眼 ,两肘支撑在桌子边沿 ,全身肌肉尽量放松 ,30秒钟后 ,睁眼闪眨多次。入静养目法端坐 ,全身放松 ,眼微闭 ,双手放在膝头 ,静坐15分钟 ,然后慢慢睁开眼睛 ,深吸三口气 ,气沉下丹田。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远眺按摩法每日晨起 ,在空气新鲜处 ,闭目 ,眼球从右到左 ,再从左到右 ,各转5次 ,然后睁开双眼 ,极目远眺 ;平静端坐 ,用眼依次注视左、右 ,左上角、右上角 ,左下角、右下角 ,反复5次 ;用洁净的两手中指由鼻梁两侧内角凹处开始 ,从上到下环形按摩眼眶 ,然后眨动20次。转动眼球法坐在床边或椅上…  相似文献   
3.
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静养,二者不可偏废。运动可以焕发活力,宁静可以净化身心,养生之道在于动静相宜。阐明动静之道对现代人获得健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适度的运动和心神的静养,方能真正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庄子的学说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庄子的静养观强调人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超脱尘世,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庄子的静养观是后来的道教养生说的源头,对后代的道家养生学派有着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吉 《金秋科苑》2000,(3):53-53
  相似文献   
6.
赵红蕾 《乒乓世界》2012,(5):137-137
2007年10月,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乒乓球发烧友。因为早些年痴迷绘画,长时间保持站立状态,慢慢落下了颈椎病,疾病发作时按摩留下了很多紫红淤血。在老公和老爸老妈的围攻逼迫下,我乖乖听从医生“宜多静养,少用脑力”的劝告,中西药服用十几疗程后,效果甚微。后来好友兰姐得知我的痛楚,她在双休日强行拉我去打乒乓,长期坚持打球,我的痛疾也得到了缓解。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20日的节气是大寒.但全国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一天我们去拜访了在小田原静养中的吴清源九段。吴清源九段生于1914年.今年九十六岁。他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在北京度过童年时期。之后因出色的围棋天赋.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养生学理论极为重视“静”的养生、健身价值。然而,受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以竞技体育作为健身运动的方式,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理念。时至今日,这种运动理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健康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我国传统养生学中“静养观”、“动静平衡理论”为基本出发点,从现代医学理论和研究角度,阐述了健身运动中“静”与“动”的辨正关系,以及“动静平衡”对人体健康的积极意义,揭示盲目强调运动负荷的竞技运动对人体健康的负面作用。对当前的运动健身活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静养也长寿     
我国的养生方法众多,中医典籍中“静者寿,躁者天”、“静者神藏,躁者消亡”、“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都说明了“静养”可以少耗神气,故寿;反之,不顾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过多地透支生命要素,烦扰不定则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