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兴起给边境口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已迫在眉睫。在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背景下,凭祥口岸面临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因此,依托“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加快建设凭祥国际大口岸,就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完善各项政策,为中国与东盟陆路的经贸合作创造便捷条件。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走廊“要创新更要创业”,要打造研发平台到生产平台的产研一体化通道。基于2005-2017年市级面板数据,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所涉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前后的门槛模型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后的门槛值更低,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以更低的研发投入达到原定的科技创新效率。超过门槛值之后,“扩容”后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有更高的系数弹性,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控制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扩容”后显著,并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并结合田野考察法,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表征理论为依托,阐释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征的意义。研究认为: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具有“三征并存”的功能结构和“三化并行”的功能价值。通过对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表征的研究,对藏羌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深层次研究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核心精神。太行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探索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层次低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粗放扩张,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相互制约机制,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加速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二者相互促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上的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欣怡  卢光辉 《资源科学》2006,28(3):193-199
水土保持一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预防工作,在1951年由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着手实施,直至今日已累积了长达50多年的经验,其实施的目标有农地水土保持、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农地生产力、山坡地保育利用与管理、坡地绿美化、集水区保育、治山防灾、土石流防治、教育宣导等多项功能。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水与绿建设计划”指出将整合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森林之范围予以永续经营管理,建构全岛生态廊道,并透过长期对生态及物种之调查监测,进行生物多样性之保育。“生态廊道”即是将破碎的生态栖地采后天补偿的方式,以最不影响该栖地之方法,将数个异质性的区块加以连结,来达成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功能。所以,规划有效的生态廊道除了提供物种迁移时所需的安全庇护空间与食物的来源外,更重要的是增加生物族群间基因的交流和避免区域性的物种灭绝,预防更大规模形式的生物灭绝发生。本研究目标将探讨规划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事业里的效益,以水土保持方法中的农艺与植生方法来评估成效,期许“生态廊道”与“水土保持”这两项国家重点计划得以相辅相成,同时奠定台湾生物资源与水土资源永续发展之基石。  相似文献   
7.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研究认为,生态需水的计算应该在水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基础上,遵循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自然地带性原理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理,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整个流域生态需水的估算,可分为河道外生态需水和河流廊道生态需水两部分。目前,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蒸散发或基于生物量两种方法。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分项合成法和整体耦合法。  相似文献   
8.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但中国东部地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基地零散,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基于山东省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现象、众多的国家级地质博物馆、标准地层剖面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首次提出了构建"山东野外地质走廊实践教学体系"这一目标。该野外地质走廊教学内容丰富,具多学科并举、交叉、综合的特点,不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豫西农村文化大院开展的文体活动进行深入调查,对活动开展得失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村文体活动开展和文化大院建设提供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对同步加快干旱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脆弱得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甘肃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交互耦合效应.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城市水资源短缺属于结构型短缺中的相对性短缺,城市兴起的第一驱动力是资源和交通,并因水的丰缺而盛衰,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第一制动力不是水,而是弱小的产业集聚力.多重胁迫约束下未来3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能达到35%左右,只能有约87×104农民进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需城市用水量增加0.91×108M3左右,城市化水平每隔5%间隔的单位城市化水平所需城市用水量越大,取水难度和用水成本也越大.按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不考虑政策和户籍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未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可望达到4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