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选择连词,其最早组合是以跨层非短语结构的形式出现在疑问句的末尾,但由于"么"的疑问语气词功能的丧失,致其句法位置发生了转移;在"这么"、"那么"、"怎么"等词类推力量的作用下其进一步词汇化;句中主要动词的存在,促使其词汇化后进一步语法化,而其原型的固有意义使它最终获得了表选择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东西"由短语词化而来。"东"、"西"的"坐标"引领作用是"东西"词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常用"东西"之来源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方位名词"东"、"西"句法功能因句法结构"东西X"中"X"的省略而造成的由指称向指代的转变上。转喻机制是促使"东西"词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3.
语气副词“势必”由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在古汉语中“势”与“必”共现有四种句法类型:其 “势必” VP;主语 “势必” VP;小句 “势必” VP;“势必” 小句。在这四种句法类型中,“势必”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三个:“其势必”中的“其”由指示代词转向人称代词;“势”的实指义虚化;“势必”居小句首表示一种主观态度。根据上述标志,“势必”作为副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完全成熟于元明清时期。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势”的意义虚化,与“必”融合为一个复音副词。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词化"现象(Lexicalization)。然而在某些表达形式上,英语"词化"程度要比汉语高。从"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字、形态、句式以及认知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够找到"词化"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还能为当今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词汇化形成的虚词是虚词的一种特殊来源,这种虚词与其成词前的非词形式同时共存于现代汉语之中,但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却大不相同。从副词“有点儿”和连词“可见”的个案研究可知,虚词与其非词形式的主要区别标志,一是内部要素语义是否融合,二是内部要素是否居于句子或短语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6.
"X"为时间副词性质的"近来"类双音时间词出现年代和演化路径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在词汇化和功能演化过程中呈系统性关联。根据产生的机制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原生性的和衍生性的。前者为A群,有"近来"、"本来"和"向来";后者为B群,有"素来"和"元来/原来"。可以假设它们之间有类推关系。其证据有时间上衔接、功能上互补、语义上包蕴以及认知上的压制准入,从而为两类群之间的诸多不一致找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描写了昆明话中特有的量词,以及一些词汇化的量词结构,并分析了数量结构表主观量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地方”直接来源是非结构“地方”,在汉代汉语双音化趋势产生的类推作用和汉语SV语序固化的影响下,“地”与“方”逐渐融合,最终成为一个名词.“地方”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汉语双音化趋势和SV语序固化的共同作用,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9.
羡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各个层面大量存在羡余现象。通过对汉语词汇中的最基本元素——双音词的羡余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将羡余成分的界限作出大致的划分,排除几种貌似羡余的情形。双音词两个词素的羡余性可以分为单向羡余与双向羡余。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语言各机制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