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孙龙,以往总是在政治上把他打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哲学上的唯心论者,逻辑上是诡辩学派的首领,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不公正的.本文以为,公孙龙在政治上是为新兴封建主服务的思想家,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在逻辑上则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创始人,并对此作了相应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白马论》一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范启德的“任意对象”理论,为公孙龙的《白马论》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其主旨是想表明,古文的“马”、“白马”等词(《墨经》所谓的“类名”)在某些语境中指称相关类的任意个体。文章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为上说提供论据,并论证公孙龙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定“‘白马非马’可”,即在特定的语境中,任意一匹马不等同于任意一匹白马。文章还初步提示了“类名”的这种用法对于名、墨诸家的逻辑学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的“臧三耳”命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在现代心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资料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臧三耳”命题所揭示的是人和动物感知的一般规律,具体涉及到现代心理学中的“分析器”原理。因此把古老的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时期诸子学说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相关内容,围绕“指”是什么、“物”是什么以及指物关系和“指”的存在方式四个问题,对《指物论》进行了解读.文章区分了“指”作为指称的三种含义和“物”作为实在之物和被言说之物的两种含义,论证了“指”与“物”相关而相离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出这一关系的实质.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将《指物论》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5.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中的“指”与“精神”、“理念”、“意志”等在含义上毫无共同之处,把它们相联系是错误的。物的名字只是物在人头脑中的一个映象,要把物和指代物的名字严格区别开来。《指物论》的中心思想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相似文献   
6.
《指物论》是《公孙龙子》中最难理解、最难解读的一篇。从几组关键概念出发,科学全面地审视文本含义,梳理其论证结构,不难发现“物”与“实”内涵上的差异,“指”与“非指”的互相关联以及“名”的确切含义;从主、客双方的论证过程看,主方对事物的认识更深、更科学,但论辩形式上却留下了偷换概念、混淆论题等逻辑缺憾;而客方的论辩没能辩清“指”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7.
本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在《坚白论》中公孙龙使用“一二不相盈” ,在数术象征符号系统内抽象地表达了“坚白离”命题中实体 (一 )和作为范畴的性质 (二 )之间的关系和象征意义。而在《通变论》中他则“二无一” ,在算术符号系统统内抽象表达了实体 (两一 ,即二 )和性质范畴 (一 )之间的关系。同一记号两个系统 ,指称不同 ,而表达的意义真值相同。为区分范畴性质和具体性质 ,公孙龙又引入了左和右两个记号 ,强调别名由左右两个方面结合组成 ,因此白 马 =白马 ,白马≠马。另外 ,一方面其名是由右 (事物之本质规定 )所决定 ,因此白马 马。在《坚白论》中 ,他用归纳法论证 ,而在《通变论》中他却用演绎法说明。从“二无一”中推演出“二无右” ,进而“左与右二”而“右有与”而不变 ,把此篇推而广之 ,正论反论 ,步步深入地假譬取类 ,最后落实到名实得当的正名原则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公孙龙的正名理论解读<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的真正含义是"白马之名全异于马之名",也即"白马之实全异于马之实";并表明无须修改通行<道藏>本的论证顺序,文意原本通畅.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开始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一个绝对客观的过程,人类既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视域难免受到种种遮蔽,人类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构建的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