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路露 《文教资料》2012,(32):194-196
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版本比刊,以"场上曲"的关目结构为切入点,从中探究《西楼记》的排场设置、矛盾线索;对剧中的人物塑造以及作者的创作观念、艺术风格、主题思想进行观照。《西楼记》上本前二十出的关目设置优于下本后二十出,作者限于对才子佳人爱情的赞美倾向,以致于后二十出流弊于团圆的大收煞。即便其有着较为高妙的艺术特色,但关目结构的安排不仅影响了人物的形象塑造也限制了作品本身的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2.
《望湖亭》改编自冯梦龙的《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沈自晋通过增加关目,使故事的发展更合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具有舞台性。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增加的关目,探寻传奇改编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3.
从元杂剧“关目之拙劣”看其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确实存在如王国维指出的"关目之拙劣"的问题,一味批评或护短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是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它的角度。中国戏曲以"曲"为本位的观念决定了欣赏戏曲时的重"情"性,而不是传统叙事文学的以故事情节为主导。观赏者更多从"情感"的层面去接受戏曲,导致元杂剧叙述带有强烈的诗性特征,而"关目"、场景等戏曲要素只是抒情的手段,人们不会特别留意,丰富真切的情思意绪才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大理古佚书钞>据称是本汇编了三部明人笔记文集的古佚书,其中记有许多关于古代南诏大理国的历史文化资料.令武术史研究者值得注意的是,<书钞>的三部古佚书中记有大量的武术史料,其内容之多,其记载之具体,在一般的明人笔记中是极为少见的,不少内容事关目前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三部笔记中记录的有关武术史料作一简要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5.
有明以来,我国古代戏曲作家“多祖马郑而祧汉卿”。其实关汉卿所创作的戏曲艺术才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对于“关剧”的思想性,研究探讨者颇多。本文仅就“关剧”的艺术性,试做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如何通过大胆的想象;超越现实的情节;塑造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以及在场面安排、关目处理、语言运用、曲牌选择上,无不匠心独运地寄托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爱憎情感。故当为元人第一。  相似文献   
6.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7.
杨显之     
《语文教学之友》2020,(3):F0002-F0002
杨显之,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约与关汉卿同时,并与之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他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被誉为"杨补丁"。创作杂剧8种,题材多采于现实生活和民间故事。作品风格与关汉卿相近,关目动人,语言流畅,本色中偶有华丽,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赞扬其杂剧如"瑶台夜月"。今仅存剧本两种,即《临江驿潇湘秋夜雨》《郑孔目风雪酷寒亭》。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西厢记》是自唐迄元五百年间艺术家们不断加工和创新而形成的戏剧艺术瑰宝。剧本凝聚着华夏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 ,其境界旨趣、关目处理、人物刻画和语言辞彩都臻于完美 ,与《牡丹亭》、《红楼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爱情文学的三座巅峰。  相似文献   
9.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皖人梅鼎祚早期作品《玉合记》受到汤显祖《紫箫记》和李贽思想影响;明清曲学批评家多从情侠并重、以词为曲、戏曲关目等角度,论述《玉合记》整体内容及艺术风貌;《玉合记》在明清戏曲史上的接受状况,亦可窥见以梅鼎祚为代表的皖籍曲家在当时曲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