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向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运行机制过渡,起到主要作用的便是辅修与双学位制度的具体实施。阐述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实施意义,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和发展辅修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厚基础、宽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目前,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做法差别较大,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分析了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策略回应。  相似文献   
3.
4.
笔者从分析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社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的原则,要"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并重。教育专业课程即教育学二学位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组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英语专业需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为四种人才:一为英语专业翻译的通才;二是特殊英语翻译专才;三是英语教育/学人才;四是能够以英语为主而同时操多个语种的人才。如果从培养的深层次来看,还需要培养高级专门英语专业人才,即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基础。那么,作为英语专业的教育者和设计者,如何设置出一种合理的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模式,以满足社会的期望?本文在这个方面做一尝试性探讨,提出了英语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平台和模块建设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依据现代体育学科发展趋势中集成与综合的特征,以及人的发展对多学科培养与开发的需求,提出综合培养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材,是21世纪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从理念上、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如何构建高等体育专业课的结构,提出增加选修课、课程小型化、多样化的措施,重视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试行“双学位制”,跨学科、跨院校教育等设想。  相似文献   
7.
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是跨专业、跨地域、跨国际的教育资源再度整合。面对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阶段性发展,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程度提出了全新要求。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及校际共享资源的开发需求,需要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资源共享、跨校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跨国延展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中较为常见的资源共享机制,探讨了支持教育资源深度共享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发展策略。以期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改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条件,达到合理运用共享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我国环境新闻记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环境记者培养的成功经验,研究探索适应我国新闻教育特点的环境新闻从业人员培养模式,指出在理工科大学的新闻学院培养环境新闻双学位人才是当前我国环境新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从选择动机、学习体验、培养成效及项目忠诚度等方面对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为改善中外双学位项目的教学与管理质量,文章提出了强化主体意识、改善学生学习经历和多渠道筹措经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有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制,然而这几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文章从这三种复合型人才教育制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经费来源、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条件、社会认可度、证书含金量以及各自优势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