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贡献主要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者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唯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多着重其心、性、天、礼或政治、伦理学说之阐述,而较疏于其名学之研究。然而,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厘清荀子之哲学立场或对于名学之分析等,亦颇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吾人借镜。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基督教以对科学的残酷镇压而著。然而,由于受毕达哥拉斯主义数学与神学相结合传统的影响,作为理性化的宗教,它始终无法摆脱对世俗学术的依赖性,一再试图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学说的改造、吸收来维护其统治,却不料为近代科学的兴起作了必要的积累与准备。  相似文献   
3.
普特南通过探究唯名论和实在论对于逻辑中类的存在与否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唯名论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实在论逻辑观。指出逻辑必然会指称类,这对于认识不同的逻辑现有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唯实论与唯名论以不同方式影响传统的生物分类原则。种群分类原则是以生物的共同祖先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物种分类的标准,它是在生物进化研究中形成的。种群思想在批判本质论、揭示个体与群体复杂关系、研究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第二卷,他提到了两种定义方法,即本质主义的定义方法和唯名论的定义方法。本文先阐述分析两种定义方法,之后再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种定义方法,即从理论上应正确认识,现实中应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当代美学本体论研究的各种混乱表述的学理分析,试图提出一种讨论美学问题的本体论语境。认为“美的本质”在其原始发生过程中从属于“人的本质”,因而可以把美的起源问题放到哲学中去研究;另一方面则应把美的“本质论”问题与它划分开来,这也就是美学本体论所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英语经验伦哲学发展到洛克以后,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体系日趋完善。然而由于经验论本身的内在矛盾,使得从洛克开始,在认识上由可知论逐渐转变为不可知论。导致洛克陷入不可知论的原因有三:洛克坚持了狭隘的经验论立场;割裂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传统的唯名论思想的影响。对洛克在论述物质实体不可知思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合理成分应予辩证地扬弃。  相似文献   
8.
黄苇寅韦  陶陶 《科教文汇》2007,(9X):191-191
苟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后期有关必然与自由问题的争论,又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争论的一方是经院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另一方是拉丁阿维罗伊主义者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双方围绕着人的意志与客体的活动是受制于自身的必然性还是决定于上帝的旨意,人的意志是以信仰与追求来世的幸福为目的,还是根据理性的判断,努力追求今世的幸福,灵魂是否不朽等问题,而展开争论。在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中,也贯串着有必然与自由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超越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传统框架 ,坚持对社会本质的“实践论”掌握 ,认为“社会价值”遵循着自身固有的“超合逻辑” ,绝非单个个体价值的简单加和 ;就内在特质而言 ,社会价值决非既定的、本体论式的抽象观念预设 ,而是关系质的、生成性的 ;社会价值的内涵层次可划分为社会主体价值和社会客体价值两大类 ,是两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