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8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主要论述“龙化”与刘邦的“造神”关系,兼及学术界的一些新说,并对先民的龙崇拜、帝王与龙、刘邦自我神化的必要性、司马迁的“天人观”进行了探讨。认为某些“新说”系源于对司马迁《史记》本的误读,其结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考探了《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的由来;提出它是对前人导引术势的精选、提炼、增删和重构,是医疗导引的一个新分支,既不同于散式导引,又不同于套路式导引;它的形成,标志着医疗导引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由经验领域进入理论领域;它在医疗导引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养牛和健身都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模与灵山等徽州古村落所以具有天人和谐的无限魅力,成为当时最佳的人居环境,取决于徽州人在环境选择、调适乃至创建中所坚持的顺应自然、亲和山水的自觉意识,关爱自然、物我共荣的伦理守则。珍重并发掘徽州古村落历尽沧桑而弥足珍贵的山水文化资源和生态伦理文化遗存,对于构建中国现代生态伦理学体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牛永振 《兰台世界》2016,(2):135-137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以西汉初期政治社会背景为出发点,根据汉武帝的册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扼要地说,包括在皇权问题上,树立"天"的权威来限制皇权;在政治方向上明确任德去刑的更化目标;配合他的"德主刑辅"的儒家政治理念,在人民生计问题上提出调均原则,在政府机构人事问题上主张任贤,在大一统国家政治指导思想上要求独尊儒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读大书”的教育经历,使他获得了学校教育无法养成的多种智慧、能力和品质。他“读大书”的教育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天人舍一”的文化精神,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破坏与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本文从中西方先哲对待天人关系的思想资源中找寻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之道。  相似文献   
9.
:汉初政治是以神权塑造君权 ,君权与神权之关系的追究主要集中在天人学说方面。西汉前期 (汉武帝以前 )有影响的学说主要是黄老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儒家学说 ,其三家学说各有特点 ,或相辅相成 ,或相反相成 ,其间的对立主要反映在对天人问题的理解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们既要承认“人是类存在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差别与对立。所以,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下,我们不仅要吸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更不要忽视“天人交胜”之理论,只有二者相互借鉴、补充,才能使人与自然保持一份和谐的同时,不忘记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