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大量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文化负载现象的英译处理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在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张培基对老舍《想北平》的英译为例,探究文化负载现象的英译方式,从而为文学作品英译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娟 《文教资料》2011,(11):48-50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相似文献   
3.
汪洋  王宏志 《文化学刊》2023,(1):206-209
从模糊修辞的特点、类型、运用等方面对吴冠中先生的散文进行探讨,并以常式模糊修辞和变式模糊修辞两个层面下的多种模糊修辞手法为例,赏析张培基对吴冠中散文英译本中的翻译处理,结合汉英语言差异及东西方文化差异,从效果对等的角度归纳总结相关的翻译经验,为进一步研究模糊修辞的翻译方法以及我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该文选取张培基《养花》的英译本,以语域理论为基础,结合其英译文本,从语场对应、语旨对应、语式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张培基《养花》英译本为翻译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他将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融入到了其译文中去,与原文在语域上较好的保持一致,希望广大译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6.
陈婧妍 《阅读》2012,(5):46-47
During the last winter holi-day,I have read a passage named Transient Days by Zhu Ziqing,written in Eng-lish.(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附后)I have learned a lesson from it,that is,cherish time.  相似文献   
7.
散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翻译难度相对较大。散文翻译需要译者尽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再现出原文的审美价值。该文以《异国秋思》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看其是怎样再现原文的韵味和美感的。  相似文献   
8.
9.
从概念意义、形象意义和审美意义角度,对张培基先生的三句译文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新的译文.以增进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朱自清散文名篇《匆匆》的英译文,简要评析了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的艺术成就,认为先生将辨义和措辞与传达作品的意韵糅合在一起,凸显了卓越的翻译功力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