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筑摩书房发行的《太宰治全集》第12卷中收录了太宰治的遗稿《大鸦》。这篇遗稿不足1000字。太宰治在昭和21年(1946年)4月22日给堤重久的信中曾写到:“我现在正在写一篇30页左右的小说,叫《未归还的朋友》。等这篇小说写好后我就要以《大鸦》为题,写一篇像《阿Q正传》那样的揭露虚伪文化人的小说。”
  那么,太宰治为什么要模仿鲁迅的《阿Q正传》来写《大鸦》呢?本论文试图以太宰治遗稿《大鸦》为视角,探索太宰治文学作品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艰难的超越--略论高加林与孙少平的人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加林与孙少平是路遥笔下两个重要的农村青年形象,他们的人生轨迹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他们同样厌倦农村,又同样向往城市,而且又都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徘徊;但是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由农村走向城市:一个是背叛,一个是惜别.然而,他们的超越之旅是那样艰难曲折,正确的路究竟在何方?只有正视自己的弱点,走出农村文明而又返观农村文明,在对农村与城市两种文明的融合与再造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走出一条属于农村知识青年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惜别》是作者在母亲故世三年之后,将缠绵依恋之情渭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段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书中所记不只一己痴念,而能干执着外有所超脱,话题涉及人生普遍面临的生死大惑,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本书也由此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澄澈。作为一部感怀亲情的作品,《惜别》整体基调哀而不伤,兼之止庵的文字清淡沉静,当绵长之情融八淡远笔触,一切汩汩而出浸润人心,这也是本书尤为难得之处。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惜别诗则是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诗中描写惜别的作品很多,它们大多写于诗人与爱人分别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对恋人不尽的思念与深深的爱意。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惜别情诗的感情基调和表现情景却有着不同的风貌。这里我们试着对中西惜别情诗的经典——柳永的《雨霖铃》与拜伦的《雅典的少女——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管窥中西惜别情诗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6.
河湟汉族婚礼歌是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旨在渲染婚礼喜庆气氛的仪式歌.按其出场的顺序可分为婚礼前的歌、婚礼中的歌及惜别时的歌,其惜别歌主要由交人歌,辞姑娘歌,送客歌,拦门歌,回马歌,道谢歌等组成,在这组惜别歌中,玩具话别时的深沉与哀婉,更有惜别后的珍重与祝福.  相似文献   
7.
火红的枫叶是唐人诗歌中最爱用的意象之一。在唐诗中这种暖色调的枫叶常常传达出的是悲凉的信息——如离愁别绪,羁旅之思,身世之感,家国之痛,等等。  相似文献   
8.
惜别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幸福的相聚,也难免会有痛苦的分离。有人说,相聚似酒,浓烈中缭绕着袅袅的沉醉;也有人说,分别如茶,苦涩中隐含着淡淡的清香。 我已作别那快乐的童年,应学会领悟沧桑的世事,学会体尝世态的炎凉;应学会大喜后的内省,学会大悲后的微笑,学会剖开杏仁品尝同一种水果的另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多样,情感丰富,用语通俗,寄寓深刻,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本文通过分析送别诗内容,感悟诗人不一样的情怀,充分领略送别诗的美感,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