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母爱的归来     
作为作家,她是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当年轰动一时。先因书中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描写,引起广泛争论;后又从众议,附和政治观念,做出重大改写,因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颇具争议性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从自我危机到本体安全——重读《青春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上编从杨沫的原生态人生经历——林道静的历史故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文化道德观的差异——政治人生观的分歧、小说的再版修改等三方面着手,寻绎《青春之歌》被主流话语叙事所遮蔽的可能性语义。下编分析了杨沫早期和青春期的认同危机,从她的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换中诊断她个体内在的无意识冲动,即逃避自由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北大旁听记     
正经过近20年的北大"偷学",我终于熬成了学者,出版了著作,成就了事业。回首往事,倍感温暖。但愿北大的"偷听"传统,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北大旁听传统,由来已久。毛泽东、瞿秋白、冯雪峰、沈从文、申寿生、杨沫、柔石、李苦禅、金克木等一大批名人,都曾在北大旁听过。岁月飞逝,我在北大"偷听",转眼已近20年。在这里,回首我与张岱年、许智宏、厉以宁三位北大名教授的故事,以示感恩,并纪念我在北大的旁听岁月。1996年年初到北大不久,我在三角地商场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以北京大学及其周边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讲述了青年学生推动革命发展完成自我转型的故事,小说中求学与救国(学术与政治、校园与监狱)形成对立,最终后者克服前者完成对立面的转化,改写了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暗合了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呼应了写作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上)》2011,(15):158-159
“母亲年轻的时候不重亲情,到了晚年,对我很关心。”作家老鬼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年写作《我的母亲杨沫》时是怀着复杂的情绪,在母亲去世15年之后,那种冲动的情绪渐渐平静。  相似文献   
7.
魏元雄,子庚人,中国著名数学家,1901年出生于直隶安国县奉伯村一个耕读世家。父亲魏毓芳念过私塾,母亲也粗通文字。三叔是清末秀才,后来在保定师范学校当教师。其兄魏元信1912年保定官立中学堂肄业后曾在伍仁村新式乡村初小任教,在父兄的影响下,魏元雄7岁入本村初小读书,毕业后升入县城高级小学。数学老师和珠算老师教得很好使他  相似文献   
8.
明红 《学习之友》2009,(2):58-61
2006年2月24日,国学专家张中行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98岁。他的一生,情感经历颇为曲折复杂。  相似文献   
9.
华杉 《新读写》2009,(10):28-29
凡是读过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读者,都会对杨沫塑造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留下深刻的印象。林道静艰难的人生旅程,她由泪水和欢笑交织的纷繁复杂的感情生活曾经拨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身为作家的杨沫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相似文献   
10.
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两个文本,具有女性书写的不同维度,体现出她们的个性特点。《工作着是美丽的》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是生动的、可触摸的女性人生体验,在表层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女性个人叙事的内核,是一部以“个人记忆”叙述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朴素的女性文本。《青春之歌》却并非来自作者自我人生体验的“如实”书写,女性自身的经验被置于以政治为中心的男性主义话语场后,本真意义的“女性自我”已不能完整的“呈现”。作品叙事视点的选用不是纯粹“女性本位”的,女主人公的“成长”,也是建立在作者对其主人公性别身份的部分扬弃和阶级、民族身份确认上的。但无意识潜文本对叙事者性别经验的“泄漏”,又使它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背后,隐含着女性话语的某些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